释正觉
【注释】 1.禅人:僧人。化主:僧众的领袖,主持佛教仪式的人。写真求赞:即“赞”为“颂”,“写真”指画肖像,“求赞”指请人作颂。 2.一机历历:一种微妙的境界(佛家语,指一切事物都如幻如梦)。三昧:佛教语,定力。尘:尘世,尘俗。 3.逢场:指应酬场合,游戏人间。了:明了,了解。游戏事:指世俗生活。 4.向道:指修道成佛。无幻化人:没有变化莫测的人。 【赏析】 此是一首颂赞僧人之作。开头两句说
注释:他的鬓发已经花白,眼睛却像冬天的寒冰一样清冽。他闲着的时候能吞下佛经,用虚空的道理讲解佛法。古老的镜子从匣子里取出时,太阿剑从磨刀石上磨出来后,放得无依而灵巧无比。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的形象,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但他的眼睛却像冬天的寒冰一样清冽。他闲着的时候能吞下佛经,用虚空的道理讲解佛法。古老的镜子从匣子里取出时,太阿剑从磨刀石上磨出来后,放得无依而灵巧无比
【注解】 禅人:和尚。化主:佛寺中的主持僧人。写真:画像。 求赞:请人作诗赞美。 其一百六十三:此诗是作者为某位禅师所画的一幅佛像写的赞文。 注释: 颠毛如许白,面孔较些肥(指和尚的胡须很白长,脸庞比较肥胖)。 寒松偃蹇兮雪在顶(指佛像像苍松那样挺直高耸),枯山癯瘠兮(形容瘦削的山峰)春添衣(像春天一样增添了衣物)。 据床握杖(手拄着拐杖坐着),雷吼电飞(形容声音如雷鸣和闪电般迅猛
这首诗的译文是: 缄默的妙处,本自光明自在照映。 鉴察万物的真谛,眼里有筋。 喷出的气息快速畅快,鼻头有窍。 看到道的本源,就是道德的象征。 到处相呼应,不会多余也不会不足。 注释: - 缄默之妙:缄默,沉默,不说话;妙,奇妙,美好。这里的“缄默”和“妙”都表示一种内在的本质和力量,不需要言语来表达。 - 本光自照:本来的光就是照亮一切的。这里的“本光”指的是事物的本质,也就是它的内在之光。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了禅人化主在胡床上写真的情景。 “静据胡床”,写出了主人公的悠闲自在。胡床即交椅,是一种可以躺卧的坐具。 “闲握柱杖”,进一步描绘其悠闲之态。 “正念绝机丝”一句,形容禅人化主心无杂念,专心致志。机丝即指纷乱的思绪,这里比喻为纷乱的机思。 “起家无伎俩”,表明禅人虽出身于佛门,但并不因此而自恃,而是以平常心对待。伎俩指技巧、手段,这里指技艺。 “珠旋翡翠盘中”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禅人并化主写真的图画。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面目风霜,身心春阳。 “面目”指的是画作中人物的容貌,“风霜”形容其面容显得苍老、憔悴;“身心”则指其内在的气质和精神风貌,“春阳”则是指其内心充满生机与活力。整句诗表达了画家以精湛的技艺刻画出的人物形象既真实又生动,既有岁月的痕迹又有生命的活力。 用杀活之手段,整宗祖之纪纲。
【注释】: 1. 情态云闲,身心月寒:形容禅人的神态闲适、心境清冷。 2. 鼻孔气出快,髑髅津沥乾:形容禅宗的修行者修炼到了一种境界,呼吸如风,身体清凉如同冬天,而头骨也像被水洗过般清晰明亮。 3. 鳞龙游跃兮雨翻雷吼,鲲鹏变化兮海运风抟:形容自然界中的风云变幻和海陆的动荡。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禅人修炼成道后的宁静与超然之景。诗人通过“情态云闲”形容禅人的神态闲适、心境清冷
【注释】 妙处:佛家用语,指佛的法身。像先,指佛的真身。光凝雪月,指佛的法身像雪一样洁白,如月亮一样皎洁。秋连水天,指佛的法身像秋天连着水天。百亿分身随应事,指佛有无数的化身随缘而作不同的事。周旋:往来活动。 译文 佛的法身是难以传神的,他的法身与佛相似,就像佛的真身。 佛的法身像雪一样洁净,像月一样皎洁。佛的法身像秋天一样连绵,像水天一样无边。 佛有无数个化身,随缘而作不同的事
默时说,说时默。 在静默的时候,说出话语;在说话的时候,保持沉默。 白云无定心,青山有奇骨。 白云无心而飘荡,青山有心而有棱角。 半夜月移兮老兔推,百川潮落兮长鲸没。 半夜时分月亮移动了,如同老兔子在推动;百条大河奔流而去,如同一条长鲸消失在大海中。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大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内心感受的诗。全诗通过对比白云和青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深喜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注释: 个住山人,是指隐居山林的人。 平生惯贫:一生中习惯了贫穷。 寒枯青嶂骨:形容山峰冷峻苍劲,如同人的骨骼一样。 闲淡白云身:形容人像云一样自在,不受拘束。 无影树头兮露鹤梦月:比喻人在树下时就像梦中的鹤,在月光下自由自在。 不萌枝上兮华蜂采春:比喻人在树上时就像蜜蜂采集春天的花香。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隐居山林的人的生活状态。通过描绘山峰、树木、云雾等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