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毛如许白,面孔较些肥。
寒松偃蹇兮雪在顶,枯山癯瘠兮春添衣。
据床握杖,雷吼电飞。
光痕已露也,是谁见几。

【注解】

禅人:和尚。化主:佛寺中的主持僧人。写真:画像。

求赞:请人作诗赞美。

其一百六十三:此诗是作者为某位禅师所画的一幅佛像写的赞文。

注释:

颠毛如许白,面孔较些肥(指和尚的胡须很白长,脸庞比较肥胖)。

寒松偃蹇兮雪在顶(指佛像像苍松那样挺直高耸),枯山癯瘠兮(形容瘦削的山峰)春添衣(像春天一样增添了衣物)。

据床握杖(手拄着拐杖坐着),雷吼电飞(形容声音如雷鸣和闪电般迅猛,这里比喻和尚念经时的声音洪亮、急促)。

光痕已露也,是谁见几(指佛像的面容上已经有了皱纹)。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扬佛像的诗。开头四句先描写了佛像的面貌特征:胡子白得像雪,脸上胖乎乎的,好像一座苍劲挺拔的苍松,又好像一座瘦削的山峰。“颠毛如许白”一句用“颠毛”形容胡子白得像雪,“如许”即如此的意思。接着诗人把目光转向了佛像的面孔,描绘出它丰满的样子。“面孔较些肥”一句,用“较些”来修饰形容词“肥”,说明面孔不但白而且胖。这四句通过外貌特征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位威严而又慈祥的佛像形象。

接下来两句,诗人笔锋一转,把视线从佛像的面相转移到了它的身姿,写出了佛像的体态:“寒松偃蹇兮雪在顶,枯山癯瘠兮春添衣。”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佛像比作苍松和瘦山,形象地描绘出了佛像的身姿。“寒松偃蹇”一句,以“偃蹇”来形容松树的直立挺拔,而松树上的白雪则像是给这棵树戴上了一顶帽子;“枯山癯瘠”一句以“癯瘠”来形容山峰的瘦削,而春天的阳光照射在这些山上,仿佛给它们穿上了一层薄薄的衣裳。这四句诗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第三联进一步描绘了佛像的神态:“据床握杖,雷吼电飞。”这句诗以“据床握杖”来形容佛像盘坐在蒲团上的姿态,同时用“雷吼电飞”来形容其声音响亮、气势磅礴。这一联通过动态描写,展现了佛像威猛而又威严的形象。

最后一句,诗人用“光痕已露也”来表达对佛像容貌变化的关注,并引出了自己的感慨:“是谁见几”。这里的“见几”指的是观察事物的变化和迹象。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以及人世沧桑的认识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佛像的外貌特征、形态姿态和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威严而又慈祥的形象,并通过对佛像变化的观察,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