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plaintext木老春何晚,山寒秋最先。 渊默有佳处,湛存天地前。 静亡所住,动解随缘。 黄芦淮上东西岸,明月渡头南北船。 注释: - 木老春何晚,山寒秋最先:春天虽然迟,但万物已开始复苏;秋天虽然早,但山色依然寒冷。 - 渊默有佳处,湛存天地前:深藏不露的佳处,存在于天地之间。 - 静亡所住,动解随缘:内心宁静无欲无求,面对外界的变化能够顺应自然。 - 黄芦淮上东西岸,明月渡头南北船
【注释】 禅人并化主:即禅宗的“化主”或“法主”,指禅宗的开山祖师。写真求赞:即请人作画以赞颂之。其一百六十一:诗的序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禅宗始祖达摩的崇敬之情的表达。 第一句,写其人:白发半山雪(达摩年老时发白如雪,故称“半山雪”),青瞳两眼秋(眼中有秋水,即清澈见底)。这两句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其人的形象。 第二句,写其心
【注释】 “禅人”即禅宗僧人。化主:指佛的化身。写真:画像。 “视物眼深”句:意谓看物体时眼睛看得很深,说明观察细致。 “说禅口快”:意谓说佛法时,口才敏捷。 “不著虚空”:意谓没有着落于虚空之中。“虚空”是佛教语,指一切有形的东西皆在虚空中,无实体存在。 “万化谁分器界”:意谓万物变化莫测,无法分辨其属于哪一类事物。 “应众缘而闲六根”:意谓应对各种因缘,而使六根清净、安宁。
注释: 1. 癯而且老,寒木未春。瘦弱而且衰老,寒冬里的树木还没有开春。 2. 静而愈明,古潭有月。宁静时更加明亮,古潭中有一轮明月。 3. 天苍苍而无空无缺,云闲闲而乍出乍没。天空广阔无边,没有空洞也没有缺口;云彩悠闲自得,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4. 二仪同根,万物一体,莫向诸缘分彼此。天地同源于一个根源,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不要相互分离开去。 赏析:
【注释】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一百五十二 “眉目古涧秋,须发寒岩雪”,描绘出一幅深山老林的清幽景象。 “去就丛林出身,触动葛藤生舌。”,描述了一个人在丛林中的生活状态。 “扬拂握拳,破关击节。”,表现了一个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雾变豹而草木光,雷趁蛟而山石裂。”,描绘出自然界的神奇力量。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的诗。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将禅人并化主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注释: 轻重之衡,妍媸之鉴。 这是形容人的品质和才能就像秤一样有高低之分,就像镜子一样可以映出人们的美丑。 堂堂类而莫齐,的的混而不滥。 这是形容事物之间虽然种类不同但都有其独特之处,不会混杂在一起。 身世闲闲,情田淡淡。 这是形容人的生活悠闲自得,心情平静淡然。 秋水澄澄,江鸥泛泛。 这是形容秋天的水清澈透明,江边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 一点彻底兮丛林渊源,万化夤缘兮葛藤枝蔓。
【注释】 山秋而癯:瘦削的山,秋天显得更瘦。 水秋而净:清澈的水,秋天显得更清。 丘壑偃蹇之姿:指丘壑中曲折蜿蜒的山水。 猿鸟超摇之性:指猿和鸟在山林中自由飞翔、跳跃的特点。 离微彻见根:指禅宗修行者通过禅定,深入地了解佛教的根本道理。 动静该听莹:指禅宗修行者对一切事物的观察都应是清晰的,不能有丝毫的模糊。 提来万法上看:指禅宗修行者应该从万法中领悟到真正的佛法。 没一丝头剩
寒山骨瘦,雪林气清。 万机寖削,一点光明。 其灵不可像,其妙不可名。 默倚蒲团坐终日,你道何时不太平。 注释: 1. 寒山骨瘦:形容寒山的体态消瘦。 2. 雪林气清:形容雪林中的空气清新。 3. 万机寖削:比喻各种事务逐渐减少。 4. 一点光明:比喻禅人的精神或智慧的光芒。 5. 其灵不可像:表示禅人的精神和智慧难以用形象表达。 6. 其妙不可名:表示禅人的智慧和境界高深莫测,无法用言语形容。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文莹所作的《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其译文如下: 气宇豁落,精神萧散。 尘世纷扰,心无挂碍。 闲闲淡淡枯木云,沥沥漉漉通身眼。 森罗万象皆归一,莫道个人有界限。 注释:豁落-开朗豁达。萧散-洒脱不羁。坐空-超脱俗世。居简-生活简朴。闲闲淡淡-淡泊宁静。枯木云-指佛家禅宗的枯木观,意指心境如同枯木一样,不被外物所动。沥沥漉漉通身眼-形容眼神清澈明亮,如同雨滴落在水面上的波纹
【注释】 棱 :指山石的棱角。水瘦退沙痕:水中的泥沙已经干涸,露出了河底的沙石。用妙不循根:使用巧妙之处不在于遵循某种固定的模式或原则。宗派:佛教中各派的流派。衣钵:佛门弟子所持的袈裟和钵盂。传衣钵:传授衣钵(即传授佛法)。 【赏析】 此诗题一作《赠禅人写真》。作者在首联就点明了禅人的身份,指出了禅人在写照时追求的是空灵、超脱的境界。颔联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禅人在写照时追求的境界。颈联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