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注释】 虚空:佛教指真空,这里指人的心性。身:佛的化身。古佛之心:佛的心性。逾:超过,超越。得之而藏:得到佛性之后,要将其隐藏起来。兀然:孤独寂寞的样子。百念自凉:一切杂念都消失了。用之而芳:使用它,它的芬芳就显现出来。粲然:光彩焕发的样子。万像成章:各种形象都显现出来。德形外徼(jiǎo):道德和形体都在外在。道在中央:指佛性是内在的,不在形体之中。 【赏析】 本诗是一首颂赞佛性的诗
【注释】 1. 芭蕉:芭蕉叶。 2. 木槿(mù jǐn):一种植物名。 3. 舒丛林之气兮时节长春:舒展着森林的枝叶,随着季节而长青。 4. 分密室之灯兮光明不夜:分别照亮了密室的灯光,使光明永远不息。 5. 应物现形:随物象出现形体。 6. 见闻闲暇:所见所闻都很空闲,无所拘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禅人写真画像的赞诗。全诗四句,每一句都紧扣一个关键词,从“观身因缘”到“分密室之灯”
寒雪一颠,秋云半肩。 寒雪:指深秋的雪。一颠:指雪落下的样子。 秋云:指秋天的云。 渊默曲木,月行霁天。 渊默:指沉默、深沉。曲木:指弯曲的树身。 月行霁天:指明月当空,天气转晴。 转功能就位:指转变的功能就到了适当的位置上。 借伴还入廛:指借了同伴的力量,回到人间。 机用也离虚坎实,变通也坤断乾连。 机用:指机关或作用。也离虚坎实:指变化无常。也坤断乾连:指阴阳二气相互贯通。 赏析:
解析: 1. 诗句释义 - “老节疏踪”:描述的是一种高洁且不随波逐流的气质或行为。 - “傲雪之松”:比喻人如松树一样坚韧,即使在严寒的环境中也不屈服。 - “真智证理”:表示真正的智慧能够证明并理解真理。 - “吟云之龙”:形容人如龙一样在云雾中自由翱翔,不受拘束,有创造力。 - “饱丛林而彭亨肚”:描绘了一个人在知识或学问上的深厚积累,仿佛拥有了整个森林的知识。 -
【注释】 1. 江湖:指人世间。 2. 清入双眸:形容眼神清澈明澈,如秋水一般。 3. 草木:指自然界的草木。 4. 温生两唇:形容人的嘴唇温暖而红润。 5. 髑髅(tu lóu):人的头骨。 6. 眉底自照眼:形容自己的眉毛遮住眼睛,显得十分醒目。 7. 赤肉团上无位人:形容人的肤色红润,没有皱纹或瑕疵。 8. 门门得用:形容技艺高超,无所不通。 9. 薄艺随身:形容自己的艺术技能很普通。
【注释】 禅人并化:僧人和道士都化成神仙。 写真:画像,这里指画神像。 其一百三十二:全句是“其得一以象天”,即得到一种境界就能与天地相象。 余云消:云雾消散。霁虚:秋空晴朗。 片月上:月亮从云缝间露出。秋壶:秋天的壶。 光清岩壑:岩石山壑中一片光明。 影现江湖:水波映照着江流。 类中之异:同类中的特殊。 物中之珠:事物中的特殊。 虎生三日食牛气:老虎刚生下三天就能吃牛
注释: 刹刹尘尘,随应现身。 百川之月,百华之春。 阿你随宜手眼快,更谁敢议骨头贫。 道交德邻,主主宾宾。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禅人并化主写真的诗,其内容主要是对禅人的赞叹和颂扬。 “刹刹尘尘,随应现身。”这是对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的首句释义。意思是说,禅人并化主在世间的一切红尘中,都能随应出现,如同千变万化般地展现出各种形态。 “百川之月,百华之春。”这是对第二句的释义。意思是说
【诗句释义】 1.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这里指的是一位僧人(即化主)正在创作一幅写真的作品,并且希望有人能为他的作品进行赞美。 2. 其一百二十八:这是该诗的最后一句,表示这首诗一共有128个字,因此这里的“其”是指这首诗。 【译文】 智静用冲,道明体空。 清白转色,幽微借功。 一乘句里那回互,百草头上还疏通。 虎头之顾,牛头之融。 且痴且懒,不谋而同。 【关键词注释】 1. 智静用冲
【注释】 1.三世混融:指人世的生死。据本来而合同:按照人的本性和本分。六门变通:即六度四禅。
【注释】 静复湛存:指心地宁静,如水澄澈、深邃。 潮退珊瑚之根:比喻禅人(禅宗和尚)的心地清纯明净,如珊瑚树根在潮退之后露出的白净。 智随用奔:意谓智识随着事物的需要而奔流。 派发昆崙之源:比喻禅人的智慧是昆仑(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名山)之源。 光风草木献春像:意思是说禅人的言行举止如同春风化雨,使草木也为之生辉,为春天增色。 霁夜鱼龙吞月魂:意思是说在晴朗的夜晚,鱼儿和龙都吞食月亮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