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之身兮遍十方,古佛之心兮逾三光。
得之而藏,兀然如秋兮百念自凉。
用之而芳,粲然如春兮万像成章。
德形外徼,道在中央。

【注释】

虚空:佛教指真空,这里指人的心性。身:佛的化身。古佛之心:佛的心性。逾:超过,超越。得之而藏:得到佛性之后,要将其隐藏起来。兀然:孤独寂寞的样子。百念自凉:一切杂念都消失了。用之而芳:使用它,它的芬芳就显现出来。粲然:光彩焕发的样子。万像成章:各种形象都显现出来。德形外徼(jiǎo):道德和形体都在外在。道在中央:指佛性是内在的,不在形体之中。

【赏析】

本诗是一首颂赞佛性的诗,作者通过赞美佛性,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与领悟。

首句“虚空之身兮遍十方”,赞美了佛的空性,即佛的本性是虚空无物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遍及整个宇宙空间。这一句中,“虚空”一词,既形容了佛的本性,又表现了佛的无相、无我、无执着的特性,使得佛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第二句“古佛之心兮逾三光”,赞美了佛的心性,即佛的智慧和慈悲已经超越了古代所有的佛陀,甚至超过了太阳和月亮的光芒。这一句中,“古佛之心”指的是佛的本心,即佛的本性。而“逾三光”则是指佛的智慧和慈悲已经超越了太阳和月亮的光芒,成为了宇宙中最耀眼的光芒。这一句赞美了佛的智慧和慈悲的伟大与崇高。

第三句“得之而藏,兀然如秋兮百念自凉”,赞美了佛性的隐秘性,即佛性是一种内在的状态,不是外在的表现。这一句中,“得之而藏”是指佛性是一种内在的状态,不是外在的表现,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而“兀然如秋兮百念自凉”则是说当我们得到了这种内在的状态后,会感到孤独寂寞,一切杂念都消失了,内心变得宁静和平和。

第四句“用之而芳,粲然如春兮万像成章”,赞美了佛性的显现。这一句中,“用之而芳”是指当我们运用这种内在的状态时,会散发出芬芳的气息,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美好。而“粲然如春兮万像成章”则是说这种内在的状态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形象,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色彩和活力。

最后一句“德形外徼,道在中央”总结全诗,强调了佛性的核心地位。这一句中,“德形外徼”是指佛性是外在的形象和形式,而“道在中央”则是说佛性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其内在的道性。这一句话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表达了作者对佛性深刻理解和领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