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注释】 1. 禅人:指禅师。 2. 曲木床稳:形容床的四腿弯曲,稳固。 3. 刺藜杖横:形容拄着一根粗大的藜杖。 4. 五宗之:佛教中的五个主要宗派。 5. 据万象之主盟:主宰宇宙万物。 6. 水云模楷:比喻修行人的言行举止。 7. 丛林规矩:禅宗丛林中制定的规矩。 8. 无禅可说:无法用言语解释禅宗的道理。 9. 不令而行:不需命令也能自觉地去做。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注释: 1. 笑含口角,喜在眉棱:形容一个人面带微笑,眉宇之间充满了喜悦。 2. 一默照源底,三乘空葛藤:指禅宗修行者以静默为法门,心无杂念,如源底清澈,而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的烦恼和执着皆被空掉。 3. 清白濯秋之月,光明破夜之灯:形容人的品格纯洁无暇,如同秋月般明亮,照亮了黑夜。 4. 柱杖有时横膝上,个般面觜得人憎:指修行者拄着木杖行走时,有时会不小心碰到别人的膝盖上
棱眉眼自深 棱,锋利、尖锐的意思。眉毛像刀一样锋利。 阔口笑吟吟 宽口,形容笑容宽阔。吟,轻声咏叹。 峥嵘一片胆 峥嵘,形容人的志向远大、雄心勃勃。一片胆,比喻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 疏豁十方心 疏豁,心胸开阔,不受拘束。十方,指佛教中的四方(东、南、西、北)。 默默春回万象 默默无言,静静地观察万物的变化。春天来临,一切都在变化。万象,万物,指自然界的一切景象。 星星雪点孤岑
【注释】 袈娑:即袈裟。柱杖:拄着的拐杖。六爻:古代用来占卜的卦象,代表阴阳。全提:全面把握、领悟。分身:指佛家所说的“一念代一切念”。 【赏析】 这是一首写禅意诗,通过写禅师的形象和动作,表现了禅理。 首句是说这位禅师身着袈裟,肩上披着袈裟。第二句是说拄着拐杖,手执拐杖。第三句是说还没有动过六爻,就已经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第四句是说他处处分身,但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烦恼或忧虑。最后一句是说面对现实
注释:闲散的云彩在卷曲,秋天的气息在流动。 我一心等待,六处不收取。 这是一张面庞啊,还认识吗?
【注释】 白云之身:指人的清白高洁的品性。寒月之心:指人的清心寡欲、宁静淡泊的品性。“两忘”即“不堕两头”和“全超三际”。“两头”,指世俗名利;“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匪明匪暗”是说既不糊涂也不精明。“谁古谁今”是说我和你,都超越了古今之分。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通过赞美画家写真像来表达诗人自己清高脱俗的情怀。全诗从赞颂画中人写到自己的思想感情。 首句“白云之身”,以云喻人
【注】: 1. 握筇之像,对机之身。 - 握筇:持着手杖,表示行动不便,可能是在描绘一位年老体衰的人物。 - 对机:面对困境时能应对自如。 2. 六根摄一处,三昧起诸尘。 - 六根:佛教术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是产生烦恼的根源。 - 三昧:禅宗用语,指定中境界。 3. 蚌肠孕于月明之夜,蛰户开于雷动之春。 - 蚌肠:比喻内藏的真知灼见。 - 蛰户:比喻隐藏的才智或能力。 4.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禅宗人物的独特风貌。 首句“说也说不破,画也画不成”,表达了一种难以言传、难以描绘的境界。禅宗强调的是心性的觉悟,这种境界超越了言语和文字的描述,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因此,即使有人试图用语言或画笔来描绘它,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无法真正触及其精髓。 第二句“慷慨鼻气通快”,形容了禅宗人物豪爽的性格和豁达的胸襟。他们往往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宽广,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
【注释】: 闲兮无寄,用也不痕。 ——意思是说“我”不追求名利,也不需要别人的施舍。 月虽能现影,云自不生根。 ——意思是说月亮虽然有影子,但是影子不是从云层里长出来的。 活卓卓诸尘莫混,明历历旷劫长存。 ——意思是说只有真正超脱尘世的人才能不被世俗所困扰。 相随闹市堆中去,普光三昧发门门。 ——意思是说只有真正的修行者才能在热闹的人群中保持自己的清净。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语诗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杨载的作品。它的原文如下: 不以律拘,不以禅缚。 说法口窄,默游步阔。 草木阳春来,池塘明月落,何妨处处相安著。 译文: 不必用律诗的格式来约束,也不必被禅宗的束缚所限制。 说法的时候嘴巴狭小,默默行走的时候脚步开阔。 春天草木生机勃勃,池塘中的月亮悄然落下,为什么不能在任何地方都保持平和安详呢? 注释: 1. 律诗:唐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通常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