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慧而能定,定而能应。 空有短长,初无欠剩。 定慧力庄严,性相心齐证。 妙观察智照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注释: 1. 慧而能定,定而能应:智慧与定力并重,既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定),又能够应对外界的变化(慧)。 2. 空有短长,初无欠剩:形容事物的长短、优劣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长短之分,也没有多余的部分。 3. 定慧力庄严,性相心齐证:通过修行定慧双修,可以达到身心清净、内外合一的境界。 4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句 发白齿豁,鼻垂口阔 - 关键词:发白(指头发变白)、齿豁(指牙齿缺失) - 注释:描述了人物的衰老状态,头发和牙齿都出现了衰老的迹象。 - 赏析:这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人物外貌上的明显变化,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年龄增长和生活经历带来的改变。 第二句 坐冷月依依,气清秋漠漠 - 关键词:坐、冷月、依依、清秋、漠漠 - 注释
【解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这首诗为七言律诗,全诗四联,每联五句,每联押平声韵,共押三平一仄韵,中间两联押韵相同。此篇以“求赞”为中心,通过描绘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的场景来表现禅意和佛理。首联点题,“默默”两句写写真之目的;颔联对写真之过程作具体描写;颈联写写真之效果;尾联总结写真之意义。全诗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在内容上层层深入,语言简练而含蓄,意境深远,哲理性强。 【答案】 译文
【注释】 萎萎羸羸,病起风姿:形容身体虚弱,行动不便。 跛跛挈挈,老来事业:比喻人到了老年,做事不灵巧,生活不能自立。 坐稳三际平,心空百念绝:形容心境宁静,没有杂念。 森罗万象信峥嵘,门门三昧从施设:意思是说禅宗的教法像森严的法网一样包罗万象,而禅的修行方法也如同佛法无边,无所不在,无处不在。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中的第三十八首。此诗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
【译文】 古岩上的老僧,百事都不能胜任。 饱经冰雪的竹林,野性十足,但高节不减。 抱着松树石头,年复一年,岁寒不改,骨更苍老。 去就之间显得拙劣,歌唱酬答却令人憎恶。 谨慎严明地避开逆流洞水道,孝满曾为曹山之主。 【注释】 1. 禅人:禅宗僧人。化主:即和尚。 2. 写真求赞:指写真画供和尚观看并予以赞美。 3. 其三百八十九:此诗是《续禅林宝传》中的第三百八十九首。 4. 古岩:岩石古老
【注释】 默,静默;亡言,不说话;灵灵,形容声音清脆;涂毒,涂上毒药;香,烧;返魂,指复活、回生;影受镜,影子映在镜子里;出碍,跳出障碍;逾垣,翻墙。 【赏析】 这首偈文是颂赞观世音的诗,通过“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这个题材,表现了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形象特点,以及其救苦救难的伟大功德。 首联两句,从静默无声到声如洪钟,形象地刻画了观世音菩萨的悲悯和慈悲。默默亡言,是指观世音菩萨不发一句语言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的形象,其特点是灵空而通透,无偏而有正。他能够灵活地运用佛法,与佛祖的道法相同。他在玉井中观月,冰壶中无风,表现出他的智慧和悟性。他的儿孙们也得到了他的教诲,成为了有成就的人。最后,他的影子在尘世中显现,达到了三昧的境界。 注释: 1. 灵灵而空,了了而融:形容禅师形象灵动、空灵,悟性极高。 2. 正偏之机转,佛祖之道同:表示禅师能够灵活运用佛法,与佛祖的道法相同。 3.
【注解】 精神自然:指人的精神状态自然。 秋早春先:比喻人的精神早于秋天而旺盛,早于春天而茁壮。 蟠胸丘壑:意指心胸宽广如山丘,志向远大如山谷。 绕齿风烟:形容人的言谈举止有风度,像风过云烟一般飘渺。 理无生而心传阿祖:意思是道理本无生灭,却由人心去传授给祖先。 神不死而道出诸仙:意思是说精神不因肉体的死亡而消失,而是通过某种方式显现于神仙之中。 苍黄酢酬(zū cù)兮将军齿镞之日
【注释】 默默:无声无息。游:游行,漫游。月冷天秋:形容夜深人静,月光寒冷。靡靡:形容闲适的样子。周:周围环绕。心、身:指人的心与身体。畔岸:比喻边际。机用:指佛教禅宗的机锋。锥钩:形容锐利。诸尘三昧:指禅定的境界。纵横句:指佛经中的偈语。分付:交给。拄杖头:指和尚的拐杖。 【赏析】 这首《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一首颂诗,作者通过描写禅人的修行过程,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理解。首联“默默而游
【注释】 皴皮似鸡:形容皮肤粗糙。 疏齿如鲵:形容牙齿稀疏,像小河里的鱼。 诸缘坐断:指所有烦恼都断了。 一句全提:意思是说一句话就能把道理讲明白。 夜月圆明兮珊瑚海阔:夜晚的月亮又圆又明亮,就像大海那样广阔。 晚云破碎兮玳瑁天低:傍晚的云彩被打碎,就像玳瑁鸟的羽毛一样低垂在天空。 【赏析】 此诗为禅宗颂诗,赞颂禅人并化主画师王墨之绘画技艺高超。首四句赞美画师笔力刚健而灵动,刻画人物生动而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