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次韵真歇和尚圆觉经颂一十四首·净诸业障菩萨章》是宋代著名诗人释正觉的一首偈语。此诗描绘了一种修行的境界,旨在通过深入的佛教修行,净化众生的心灵,达到涅槃的境地。下面将逐一解读这首诗: 1. 第一句解读 - 关键词: 证语、把柄、雪加霜。 - 诗句原文: 证语由来把柄长,重重脱处雪加霜。 - 含义解析: 这里的“证语”指的是修行的见证者,即佛法中的导师或高僧。而“把柄长”则是指佛法的根基深厚
荣上人发心知罗汉堂办茶油事乞颂 这开梦觉底因缘,佛佛心同亡后先。 一点灵明三世外,十分妙净万机前。 琢磨自得丛林下,游戏何妨百草颠。 尘刹纵横俱化事,起家人只奋空拳。 注释: - 荣上人:这里指荣上人是发起人或赞助者。 - 发心:发起人或赞助者的心意。 - 知:了解。 - 罗汉堂:佛教寺院的殿堂,是僧侣修行的地方。 - 茶油事:制作茶叶的油脂。 - 乞颂:求取颂词或诗。 - 这开梦觉底因缘
【注释】 成侍者:原指侍奉帝王的人,这里泛指有地位和权力的人;颂:赞颂。 真源不皱风:《楞严经》说,“真源本净”,佛性是清净的。佛性不生不灭,像不动的源头一样。 月兔影澄水:月亮在天上,倒映在水面上。 枯情但恬如:意思是说,即使感情枯寂也如同无事一样。恬如,安然自得的样子。万化出弹指:佛教认为万物都在刹时间生成,一弹指(即一分钟)就可以变出千万个世界。这里比喻佛法无边,能迅速变化万千世界。
纯白禅人求颂 明月芦华未得如,清光自照本来虚。 十方坐断须拈帽,一色功圆要放锄。 转背石人归位后,抬头玉马过关初。 尘尘刹刹见身相,方信曹山井觑驴。 注释: - 纯白禅人求颂:指一位名叫纯白的禅师在寻找诗歌以表达他的感悟或修行成果。 - 明月芦华未得如:形容月光下的芦苇华(一种植物)美得难以比拟,如同无法用言语描述一般。 - 清光自照本来虚:意思是月光清澈透明,照亮了万物
注释: 东风吹断濡华雨,淮上秀峰青可数。 东风吹断了濡华的雨水,淮水之上,山峰秀丽如同数得清。 束屦欲寻南北山,卷衣又别东西祖。 整理好鞋子准备去南边的山,卷起衣服又要告别东边的祖师。 渊鱼蒲鸟闹一家,汀笋溪蔬甘两箸。 深潭里的鱼和浅滩上的鸟,构成了一家人的景象;溪边生长的竹子和野菜,让人忍不住多吃几筷子。 处处相逢记得么,夜寒月在珊瑚树。 在每一个地方都遇到你,是否还记得?夜深人静时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历历枢中转化机,出门气象履芳时。 - 历历:形容事物清晰明了的样子。 - 枢中:指内心的深处,也指佛性。 - 转化机:变化的动力或契机。 - 出门:出家,远离尘世。 - 气象:气度,气质。 - 履芳时:走在美好的时光,比喻修行得道。 2. 溪光丽濯红锦段,风柳细撚黄金丝。 - 溪光:流水的光彩。 - 丽濯:美丽地洗涤。 - 红锦段:红色的丝绸布料,这里比喻美好的事物
妙禅人出丐求颂 劫壶浩浩洗魔缘,妙处真观自见前。 的的未萌明宾际,灵灵无得入深禅。 风抟海运鲲将蜕,月皎沙寒鹭不眠。 触事投谐能转变,何妨大浪驾空船。 注释: 1. 劫壶浩浩洗魔缘:意为用佛法洗涤心灵,洗净一切邪恶和烦恼。 2. 妙处真观自见前:意为在佛法中找到了真正的智慧,看到了事物的真相。 3. 的的未萌明宾际:意为在没有明显的迹象时,就已经明白了真理。 4. 灵灵无得入深禅
这首诗的格式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诗句: 心知庄求颂 耕云种月自由人,田地分明契券真。 黄独将看炊作饭,白牛今已牧来纯。 钁头活计时时用,物外家风处处亲。 禾黍十分秋可望,饱丛林汉著精神。 译文: 知道庄子在寻求颂扬,耕种云雾和月光的自由之身,田地界限分明契约真实。 黄色的独木可以看见做饭,白色的牛现在被放养得纯粹。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木童吟处槁回春” - 注释:指树木在春天里重新长出新芽,象征着生机和活力。 - 译文:在树木的吟唱中,枯木再次焕发了生机,如同春天到来。 - 赏析:此句通过比喻表达了对自然复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的恩赐。 2. “个里庄严功德林” - 注释:在这里,“个里”可以理解为“内心”,而“庄严功德林”则是指内心世界的清净和崇高。 - 译文
诗句释义 1. 门开三观莫迟留,得路行行到始休:这句意味着在修行的道路上,应该随时准备好迎接变化和挑战。"门开"可能指的是修行的大门或心灵的门户被打开,"三观"通常指佛教中的三种观念(即色、受、想),这里可能指的是对佛法的全面理解与实践。"莫迟留"则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不拖延的态度。"得路行行到始休"则表示在旅途中,只要方向正确,不必等到终点才休息。 2. 鉴像照心无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