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译文】 一段光明亘古今,有无照破脱情尘。 当头触著弥天过,退步承当特地新。 紫极宫中鸟抱卵,银河浪里兔推轮。 是须妙手携来用,百亿分身处处真。 【注释】 1. 一段光明亘古今:指佛教中的“一念三千”,意思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要发心修行,就能成佛。 2. 有无照破脱情尘:指禅宗的“见性成佛”。禅宗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佛性,只要见到自己的本性,就能解脱生死轮回。 3. 当头触著弥天过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真歇和尚圆觉经颂的一首次韵诗。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1. 痴根爱种力锄除,一段灵明是旧基。 注释:执着于某种观念或信仰的人往往会去努力证明和实践它,就像农民耕种田地一样。这里的“痴根”指的是对某种观念或信仰的执着,而“爱种”则是指这种执着的行为。“力锄除”则是形容为了证明这种执着的正确性而付出的努力。 2. 插草天人深会意,拈华尊者笑开眉。 注释:在修行的过程中
万像之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 昔年谬向途中觅,今日观来火里冰。 释义与赏析: 1. 诗句解释: - “万像之中独露身”:在众多的形象中,只有自己最真实,最独特。 - “唯人自肯乃方亲”:只有在人的认可和接纳下,才能真正与他人亲近。 - “昔年谬向途中觅”:过去我曾错误地在道路上寻找真理或价值。 - “今日观来火里冰”:今天看到,原来火焰中的冰块就是真谛。 2. 译文: - 在无数形象中
【诗句释义】 曼殊大士振真风,智洗无明去夙蒙。 眼翳才消华自灭,灵光独照妄还镕。 木人步转初归位,玉女机回却借功。 纲领提持看手段,门门变态是神通。 【译文】 曼殊大士振起真风,智慧洗净无知和愚昧。 眼睛刚刚消除翳障,自然就会消失,灵性的光芒独自照耀着一切虚幻和妄念。 像木头人一样转动,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像玉女机那样旋转,却借用了别人的力量。 纲领的掌握和提持,需要看手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题目为“次韵真歇和尚圆觉经颂一十四首 其四 普眼菩萨章”。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注释和赏析: 谁从普眼道场来,天帝堂前珠网开。 注释:谁从普眼道场来?指的是从普眼菩萨的道场来到此处的人。天帝堂前的珠网张开,形容景象壮丽,宛如天上的景象。 彻底光明成一段,个中清净绝纤埃。 注释:彻底光明形成一片,其中的清净达到了极致,没有任何微小的灰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创作的一首禅诗。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注释 1. 男子身中入正定: 在男性的身体里进入正位(通常指佛教修行中的“定”的状态)。 2. 女子身中从定起: 在女性的身体里开始恢复平静(通常指“定”)的状态。 3. 一尘入正受: 一旦接触到一点尘埃,就进入了正位的接受状态。 4. 诸尘三昧起: 当接触了所有其他的物质后,就产生了一种特定的境界或定境。 5. 展翅奔腾六合云:
偈十首其八 触目绝对待,万法无不在。 是汝心不知,非汝心不会。 不会无不会,不知无不知。 只个不会知,殊特也大奇。 注释: - 触目绝对待:指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独立存在的事物。 - 万法无不在: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其中,没有超出或缺失的。 - 是汝心不知:指你的心可能无法理解这些道理。 - 非汝心不会:指即使你的心不能理解这些道理,也不能否认它们的存在。 - 不会无不会
偈十首 其十 衲僧巴鼻,圆明绝颣。 直须推倒,却要扶起。 玉马饮乾明月泉,泥牛耕破玻璃地。 披毛戴角异中来,天上人间能几几。 注释:这是一首佛教禅宗诗歌,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禅宗的哲学思想。衲僧(和尚)和巴鼻(鼻子)指的是禅宗僧侣。圆明绝颣(圆满无瑕、完美)形容禅宗追求的真理。直须推倒,却要扶起意味着既要推翻旧观念,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理论。玉马饮乾明月泉
这首诗的主题是“修行与悟道”。 诗句“心心智通,佛佛道同。”表达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与佛教教义的相通性。这里的“心通”可能指的是修行者对内心世界的理解与洞察能力,“佛佛道同”则强调了修行者追求的真理是一致的。 “十方圆满,八面玲珑。”描述了修行者对宇宙、生命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以及他们内心的圆满和明亮。这里的“十方”和“八面”可能是指修行者对宇宙空间和人生经验的全面把握。 “施时也三乘教备
【注释】 偈:佛教语,即佛的法语。偈十首:指佛教禅宗中的公案。即此见闻非见闻,更无声色可呈君:这两句是佛语,意谓“即此(指眼前的一切现象)见闻(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受器官所接受的外界信息)非见闻(不是指真正的外在世界),更无声色(指声音与颜色等感觉)可以呈示给你。”个中若了全无事:这里说的“个中”是指自己的内心,即“心中”。若了,就是明白了、知道了。若了者,即能明了自心本具的本性。体是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