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智通,佛佛道同。
十方圆满,八面玲珑。
施时也三乘教备,坐处也一切法空。
应供而来有不受之受,度世而出得无功之功。
动而常静,用时弥冲。
处处不乖兮水中夜月,物物斯应兮华上春风。
因缘和合而生,生不可生生。
影生于形,响生于声。
森罗万像从峥嵘,虚空廓落无亏盈。
杳杳冥冥,灵灵明明。
是其中之精,非其外之情。
见本家旷古之佛,得自己广大之经。
湛兮若存无迹像,善恶不我相随行。
物物现成观自在,人人具足常不轻。
这首诗的主题是“修行与悟道”。
诗句“心心智通,佛佛道同。”表达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与佛教教义的相通性。这里的“心通”可能指的是修行者对内心世界的理解与洞察能力,“佛佛道同”则强调了修行者追求的真理是一致的。
“十方圆满,八面玲珑。”描述了修行者对宇宙、生命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以及他们内心的圆满和明亮。这里的“十方”和“八面”可能是指修行者对宇宙空间和人生经验的全面把握。
“施时也三乘教备,坐处也一切法空。”这句话表明了修行者的施与受、动与静、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平衡。这里的“三乘教”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基本教派,而“一切法空”则强调了佛教的无我论和空性观念。
接下来的几句诗描述了修行者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如“应供而来有不受之受,度世而出得无功之功。”这里强调了修行者面对世界的无私和谦逊,以及他们在帮助他人时的无求无欲。
再往后,诗句“动而常静,用时弥冲。”描绘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和心态,即使在行动中也保持内心的宁静。这里的“弥冲”意味着修行者在行动中的从容和坚定。
诗句“处处不乖兮水中夜月,物物斯应兮华上春风。”通过自然景象来比喻修行者的心态。这里的“水中夜月”和“华上春风”分别代表宁静和生机勃勃的状态,都与修行者的心境相呼应。
诗句“因缘和合而生,生不可生生。影生于形,响生于声。森罗万像从峥嵘,虚空廓落无亏盈。杳杳冥冥,灵灵明明。”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修行者的修行过程和宇宙的本质。这里的“因缘和合而生”可能指的是万物的生成都是由于因缘条件的作用,而“影生于形,响生于声”则强调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整首诗通过对修行者的内心世界、生活态度和宇宙观的描述,展现了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