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注释】 偈:佛教语,即偈颂。万法是心光,一切事物都是自性光明的显现;诸缘唯性晓,所有的因缘都归结于自性,自性是明白的,没有迷惑和迷茫的人;本无迷悟人,本来就没有迷惑和迷茫的人,只要有了今日的觉悟;心无形影,对于因缘,心是无形无相的,对因缘,就是心的作用。 【赏析】 这首诗是禅宗公案“万法唯心”的一个经典例子。在禅宗公案中,“万法唯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所有的现象
【注释】:偈颂: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偈文和颂诗。这里泛指诗歌。 一雨沾濡(rú):雨水滋润了万物;沾濡,润泽、滋润。 诸根:指人的心性、思维等精神方面。 萌动:开始生长、发芽。 青黄:青色和黄色,这里比喻各种色彩。 各成其姿:各自展现出自己的特色。 长短:指事物或行为的长度和时间长短。 有机丝:有生命的丝织品,这里比喻事物的有机联系。 廓无棱缝:没有棱角,非常圆满。 漆桶:用漆涂过的桶
【注释】 偈:佛教中的颂语,是佛教徒念诵时用的诗句。此诗以心、法为题,用镜上痕迹作譬喻,说明心和法的关系。根: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尘:指世间事物。两种:指心与法。鉴:镜子,此处比喻心。痕:痕迹。尘垢:世俗的纷扰。性:本性。真:真实。 【赏析】 这首诗以“心”和“法”为中心话题展开议论,指出人的心灵是本性的体现,而外在的世事则是对心灵的污染。诗人认为,只有当世俗的纷扰尽去,人们才能看到自己的本性
【注释】 灵云:佛家语,指佛的法身。悟:领悟、领会。桃华:比喻悟道之人。玄沙:佛教禅宗用语。旁不肯:不肯随声附和,保持独立。昭昭然:明显。分明:清楚明白。隐隐也:隐隐约约,不明确。放得稳:指心无杂念,心如明镜。八两元来是半斤:比喻心与物的关系像秤杆与秤砣一样平等。钩头秤尾:比喻心如秤杆般悬垂,秤砣般沉实。能平等:指心外无物,心内无杂念。 【赏析】 这首偈颂是唐代僧人慧能大师的弟子慧忠所作
【注释】 偈颂二百零五首 其二百四:偈颂,一种宗教的文学形式,用韵文来表达佛教教义和哲理。“偈”是佛经中的一种文体。“颂”是一种有韵律的诗歌形式,多用于赞颂佛陀、菩萨等圣者功德。“偈颂”是佛祖为了弘扬佛法,以文字的形式将佛教教义传播给世人。 一物长灵,十方普应: 一物是指万物,长灵则表示万物皆有灵性,可以感应天地万物的存在。十方则表示四面八方,普应则表示普遍感应。 骑声跨色,超眺越听:
【注释】 偈颂:即诗颂。佛教用语,泛指佛教经文、仪规等。 偈:即诗篇,这里是指佛经的节录。 二百零五首:指《大乘起信论》中的“二十品”。 若于:对于……。 一切法:指一切事物。 通:了解,领悟。 身去:离开身体。 亦是:也是。 有得:有所收获。 落去:离开或脱落。 【赏析】 这首诗讲的是修行的道理,即要通过修行获得智慧和悟性。 从字面来看,“若于一切法上通”是说,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并掌握一切事物
【注释】牢笼:囚禁。呼唤不回头:形容对某人的思念之情,一呼唤就回头。 【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囚犯对狱吏或亲人的怨恨。诗的前两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形象地写出这个囚徒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他的牢笼的憎恨。后两句“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则进一步揭露监狱制度的罪恶,说明监狱制度是古时圣人设置的,而今却无法消除。这两句诗,既表明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又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 一著能回一局棋,仙即妙处只些儿。 点开活眼分生杀,不作穷忙死马医。 倒却门前刹竿著,一把推出谁藏缩。 工夫磨琢老成人,圆陀陀地无棱角。 接下来我们将逐句进行解读: 第一句: - 一着:指下棋时的一种走法,通常用于关键的局面。 - 能回一局棋:表示这种走法能够扭转整个局面。 - 仙即妙处只些儿:这里强调了这种技巧的巧妙和高明
【注释】 闻说:听说。英雄:指有才能的人;在古代往往以英雄自居。 战争:指动乱的年代里,人们为了争取和平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四方:这里代指全国范围。 岐路:岔路口,比喻多条道路。 今:现在。 踏著:踏上。 长安道:长安城中的道路,长安是古都名,这里泛指京城或国家大政方针。 家邦:国家的统称。 太平:社会安定,没有战乱。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注释】 曾:曾经。 到家山里许看:在家乡的山里可以随便看看。 星河:银河。 霁:雨后天晴。 个时:那时,指过去的时候。 娘生口:儿啼口哭。 始信:开始相信。 从来:从以前以来。 鼻孔宽:比喻心胸宽大。 【赏析】 《偈颂二百零五首》是北宋著名僧人释道潜的作品。全诗共205首,每篇皆用一偶句为题,内容以佛理、人生哲理为主。此诗为其中第一百二十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