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云悟桃华,玄沙旁不肯。
昭昭然此心分明,隐隐也放身未稳。
放得稳,八两元来是半斤,钩头秤尾能平等。
【注释】
灵云:佛家语,指佛的法身。悟:领悟、领会。桃华:比喻悟道之人。玄沙:佛教禅宗用语。旁不肯:不肯随声附和,保持独立。昭昭然:明显。分明:清楚明白。隐隐也:隐隐约约,不明确。放得稳:指心无杂念,心如明镜。八两元来是半斤:比喻心与物的关系像秤杆与秤砣一样平等。钩头秤尾:比喻心如秤杆般悬垂,秤砣般沉实。能平等:指心外无物,心内无杂念。
【赏析】
这首偈颂是唐代僧人慧能大师的弟子慧忠所作,表达了他对师傅的崇敬之情。全诗以问答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禅师对佛法的领悟过程。
首句“灵云悟桃华”,描绘了禅师在悟道后心境的变化。他仿佛置身于高耸入云的灵云之上,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这里,“灵云”象征着禅师的心灵超脱尘世,而“悟桃华”则暗示了他领悟到了生命的美丽与短暂。
次句“玄沙旁不肯”,表现了禅师对于世俗名利的态度。他不愿随波逐流,坚守着自己的信仰。这里的“玄沙”指的是禅宗所强调的“空”的观念,而“不肯”则反映了禅师对这种观念的坚守。
接下来两句“昭昭然此心分明,隐隐也放身未稳”,进一步描绘了禅师对佛法的领悟过程。他的心境逐渐明朗,但内心的挣扎却仍然激烈。这里的“昭昭然”与“隐隐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展现了禅师对佛法的清晰认识,另一方面却透露出他对内心挣扎的恐惧。
最后两句“放得稳,八两元来是半斤,钩头秤尾能平等。”则是对禅师修行成果的总结。他认为,只要心无杂念,就能达到心与物的平等状态。这里的“八两元来是半斤”是一种巧妙的比喻,既体现了禅师对禅宗理念的深刻理解,又展示了他对修行过程中心态调整的智慧。
这首诗通过问答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禅师对佛法的领悟过程,展现了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禅宗对于内心世界的关注以及对修行过程中心态调整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