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这首诗的意思是:不要在龟板上面钻,衲僧开口见心肝。莲华荷叶出未出,做尽工夫转觉难。 注释: 莫向枯(wū)龟版上钻:不要在龟壳上钻孔。枯是指龟壳干裂,龟版指的是龟甲或龟板。 衲(Nà)僧:僧人。指禅宗僧人。 衲僧开口见心肝:禅宗讲究直指人心,说“见性成佛”,所以禅宗僧人常常要直接了悟本心,不需要多言。这里的“心肝”比喻本心。 莲华荷叶出未出:莲花是佛教象征,代表清净;荷叶也是佛教象征,代表纯洁
注释: 1. 一色是须转,大功不我居,珠走碧盘盘走珠。 - 一色是须转:意为一切都需要转变,适应新的环境或情况。 - 直下沧溟取明月,吾家自有昆崙奴:意指在广阔的海洋中寻找月亮,表示有才能的人可以超越困难,取得成就。 - 昆崙奴:昆仑奴,古代对西域的称呼,此处代指具有卓越才能的人才。 2. 直下沧溟取明月,吾家自有昆崙奴。 - 沧溟:大海,此处指广阔的海域。 - 沧溟取明月
注释:请和尚道,三世诸佛也靠倒。 释迦师,净名老,毗耶摩竭心相照。 倦鹤夜移巢,灵蛇寒入草,正偏转侧兮妙圆兼到。 赏析:诗中以“却请和尚道,三世诸佛也靠倒”开篇,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和尊敬之情。接着以“释迦师,净名老,毗耶摩竭心相照”三句赞颂了三位高僧的德行与智慧。最后两句通过描写倦鹤夜移巢、灵蛇寒入草等自然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变迁、无常变化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
这首诗是宋代释正觉的作品《偈颂二百零五首》中的第二十一首,具体题目为“其一百七十”。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读: 1. 诗的翻译: - 三寸舌,两片唇,无始时来赚杀人。 - “三寸舌”指的是说话的能力,而“两片唇”则形容口才。整句话表达的是凭借言辞能够轻易地欺骗人,这通常意味着说话者具有很高的说服力或影响力。 - 解弄不教圭角露,阿谁参见跛云门。 - “解弄”在这里可能指掌握某种技巧或能力
注释: 1. 乞食浙西苏与秀:在浙江的苏与秀地区乞讨。 2. 人人奉佛家家富:每个人都信奉佛教,家庭因此变得富裕。 3. 收拾几成三万缗:将所得的粮食、布帛等物资折合成钱币,大约有三万贯。 4. 尚自不能供众口:尽管如此,还是不能满足大家的口粮。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佛教寺庙经济的诗。诗人通过描述一个寺庙在苏与秀地区的乞讨生活,展现了这个寺庙的生活状况。虽然每个信佛的人家庭都变得富裕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偈颂》中的第205首。这首诗的意思是:一年到头都在忙碌,把粮食舂成米,用来煮饭。肚子饱了,也感到累了,就想懒洋洋地躺下来。 注释如下: - 泥泥水水:形容辛勤劳作的场景。 - 一年农:指一年四季都在忙碌。 - 碓下舂:将粮食舂成米。 - 炊软香分千钵饭:用千钵饭煮饭,香气四溢。 - 肚皮参饱放颓慵:肚子吃得太饱,身体感到疲惫,想要懒散地躺下来休息。 - 赏析
诗句: 一头白发几回春,方信闲身似痴人。 直下放教平稳去,更将何法作根尘。 译文: 岁月无情地催人老,头发斑白,春天已不再有。我深知自己的平凡和无知,就像那闲散之人。然而在修行的道路上,我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清净,试图摆脱世俗的执着和烦恼。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年华的流逝和内心的平静,表达了一种对世事的超脱和对修行的追求。诗人以一头白发比喻生命的老去,感叹时光无法回转
这首诗的关键词是"三界"、"心"、"虎啸"、"龙吟"、"泥"和"针"等。下面是逐句释义: 1. 三界无法,何处求心:这句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无常的认识。"三界"指的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代表了人世间的一切。"无法"表示一切都无法捉摸、无法控制。"何处求心"则表达了人们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寻找自己的内心。 2. 风生虎啸,雾起龙吟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万物的洞察和理解。 诗句解读: 1. 三世诸佛不知有,忉忉怛怛扬家丑。 - “三世诸佛”指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佛。 - “不知有”表示这些佛陀的存在并不被人所知或重视。 - “忉忉怛怛”形容佛陀的声音、形象等给人带来的烦恼。 - “扬家丑”意味着宣扬自己的过错。 2. 狸奴白牯却知有,跛跛挈挈能自守。 - “狸奴白牯”指的是猫和牛。 -
【译文】 你也这样,我也这样,作业相似贫穷相聚。 十方没有墙壁,四面没有门。 遮掩丑陋无衣,抵御寒冷无絮。 直接向下不做功,关键看转处。 采花的蜜蜂聚在嫩芽上,月夜中鸟栖宿在无影树。 【注释】 偈颂:佛教语,是佛教徒吟咏佛经的一种文体。“偈”即“颂”,“颂”即“偈”。 二百零五首:指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辋川集》。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一百六十九:王维所作的第二百零五首诗中的一首。 住:停留,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