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鹫
邓子东山得名画半帧乃昔时好手绘未成幅者索予题破口占三绝书以还之 注释:在东山得到了一幅名画,是过去自己亲手创作的,没有完成。有人索要题诗,我就用这首诗回答他。 溪声山色太无端,阁笔濡毫总一般。 注释:我听到溪水潺潺的声音,看到美丽的山色,都让我感到无比的惊讶和困惑。我拿起笔,蘸着墨水,感觉它们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不似老僧门紧闭,了无踪迹与人看。 注释:不像那些老僧人,他们的大门紧闭
注释: 吹毛费尽老婆心,笑杀巢居古道林。 佛法我无相为处,凭他到处觅知音。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侍儿出关之作。诗人以吹毛见微的比喻,表现自己对佛法“无相”的领悟;而侍儿却能随处寻觅知音,显示了她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全诗流露出诗人对侍儿的深情厚意,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超脱尘世、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貌
注释: 题衣石师面壁石:题写衣服的石人。面壁石,即摩崖石刻中的“题衣石”。 只履已归葱岭去,只留片石见天真:只有一只鞋的僧人已经回到了葱岭(新疆)去了,留下的只有这块石刻。这里的“天真”指佛性。 凭他坐到无穷际,不把眉毛度与人:让他一直坐在这里,一直到没有尽头,也不要把他的眉毛剃掉给别人看。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佛教修行者形象和行为的诗。诗中通过描绘石人的形态、动作和表情,以及他的修行过程
注释: 1. 题衣石师:石师是禅宗的称呼,指的是达摩祖师。他面壁九年,不雕琢自然,信手拈来,体自全。 2. 妙相:佛教用语,指的是佛和众生的本然面目,即真如本性。 3. 何人会得石头禅:意思是谁能懂得石头禅?石头禅是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强调以心传心。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赞禅宗修行者石师的诗。诗中赞美了石师的自然、无为的修行方式,以及他所达到的“妙相”。同时,也表达了对禅宗修行者的敬仰之情。
注释: 当年五岳早寻师,兀兀行藏只自知。 眼底何曾见山水,腰包那得有闲时。 注释: 当年在五岳中寻找老师的时候,只是兀兀地行走,隐居山林,自己知道而已。 眼底从未见过山水,怎么能有闲情逸致欣赏呢?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拜访了一位名叫秋霜的高人之后所作。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山水的向往和对隐者的敬仰之情。 第一句“当年五岳早寻师”,诗人在年轻时就立志要成为五岳中的高人,追求精神上的高远
诗句解析与注释: 1. 莫道争名但市城:不要认为只有市中心才有名望,名山之中同样有高人。这里的“市城”指的是喧嚣的城市中心,而“名山”则指那些自然形成的、人们常去的地方。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观点,即即使是在城市中也能找到真正的人才。 2. 名山亦复有人争:即便是在名山之中,也有人在争夺名声。这里的“名山”再次强调了其自然形成的、未经人为雕琢的特质。而“有人争”则表明在这些地方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辜负莲花开满池" -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山中生活的人,他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他们的行为和想法都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就像莲花在满池的水中生长,不受外界干扰,保持纯洁和高雅。在这里,作者用莲花来形容那些远离喧嚣,与世隔绝,过着清净生活的人。 2. "下山相问欲何之" -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当山下的人们看到山上的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送衣石师下山》。 诗句释义: - 何物相随药一笼:什么伴随老师下山?是一袋药。 - 杖头明月与清风:老师的杖头上挂着明亮的月光和清凉的风。 - 老师未得全收拾:老师还没有全部收拾完毕。 - 留半山僧住此中:老师只留一半在山上,让僧人居住在这里。 译文: 随着你下山,携带着一袋药物。你杖头的明月与清风相伴,你还未将一切收拾妥当。只留下了一半,让我们在这里安居。
【注释】 1. 黑头白足便参方:指秋霜师傅。黑头白足,指人头发花白,胡须雪白,年纪已高。方,指地方。2. 归卧云林:指秋霜师傅归隐山林。3. 提起铁鞋再三问:指秋霜师傅多次向别人询问行脚的事。4. 从前行脚为谁忙:指秋霜师傅行走时脚步不停,是为了寻找知音和道友。5. 行脚:指行脚僧。6. 为谁忙:指为了找知音和道友。7. 诗题一作《赠行脚和尚》。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赠予秋霜师的诗作
邓子在东山得到一幅名家的半帧画作,那是他过去亲手手绘尚未完成的画卷。有人索要这幅未完成的画作,我因此写下三首绝句来表达我的感慨。 仙人在云端里掩盖着那齐纨,一段风流想模仿却难以做到。 就好像真山一样,描绘得不能像它一样逼真,只能留下一半给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