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履已归葱岭去,只留片石见天真。
凭他坐到无穷际,不把眉毛度与人。
注释:
题衣石师面壁石:题写衣服的石人。面壁石,即摩崖石刻中的“题衣石”。
只履已归葱岭去,只留片石见天真:只有一只鞋的僧人已经回到了葱岭(新疆)去了,留下的只有这块石刻。这里的“天真”指佛性。
凭他坐到无穷际,不把眉毛度与人:让他一直坐在这里,一直到没有尽头,也不要把他的眉毛剃掉给别人看。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佛教修行者形象和行为的诗。诗中通过描绘石人的形态、动作和表情,以及他的修行过程,表达了对佛教修行者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慨。
首句“题衣石师面壁石”,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位僧人正在面壁修炼,他的衣物上题写着字迹,仿佛在诉说着他的禅意和悟性。这里的“题衣”既指僧人的衣着,也暗示了他的修行成果;“石师”则是指这位僧人的师傅——摩崖石刻中的“面壁石”。这两句诗通过对石人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庄重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幽深的山寺之中,感受到那份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次句“只履已归葱岭去,只留片石见天真”,则进一步揭示了僧人的修行过程。这里所说的“只履”,并非实指一只鞋子,而是用来形容僧人行走时的步伐轻盈自如;“葱岭”则是西域地名,这里借指僧人的修行之地。而“片石”则是形容石人形态奇特,宛如一块完整的石头。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僧人从尘世纷扰中走出,回归自然本我的过程。这种修行境界,正是佛教所倡导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至高境界。
第三句“凭他坐到无穷际,不把眉毛度与人”,则进一步强调了僧人的修行态度。这里的“无穷际”并非指空间上的无限大,而是比喻僧人的心境宽广、超脱世俗。而“不把眉毛度与人”则是指僧人不将他的修为和成就轻易示人,保持一种神秘莫测的态度。这种修行方式,正是佛教中常见的“密法”之一。
整首诗通过描绘石人的形态、动作和表情,以及他的修行过程,表达了对佛教修行者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精神追求的赞赏。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慨。这种诗意盎然、意境深远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