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
《春宫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借汉武帝宠爱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卫子夫,并立其为皇后而废弃陈皇后一事,揭露了封建帝王喜新厌旧的荒淫腐朽生活。 第一首诗“残雪初消太液前,御沟晴日柳如烟。”描绘的是太液池旁刚刚融化的残雪和明媚的晴天。这里的“御沟”指的是皇宫内的护城河,晴日下,阳光照在柳树之上,显得格外清新。 第二首诗“披香殿上承恩早,千缕黄金拂御筵
诗句解读与赏析 1. 白草连天大漠秋,千家铙吹古梁州。 解析: - 这首诗描绘的是边塞的秋天景象。"白草连天"形容大漠上的草原无边无际,呈现出一派苍茫的景象;"秋"则点明了时节;"千家铙吹"意味着边疆上居民的生活气息,通过"铙吹"这一古代乐器声可以感受到边民的生活状态。"古梁州"指的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可能是边关的重要节点。 2. 飞霜为洗燕然石,上客新从定远侯。 解析: -
诗句:匣底双龙斗色流,长安道上紫骅骝。 译文:在匣底,两条龙互相争斗,颜色流动。在长安的路上,一匹紫骅骝驰骋而过。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繁华长安城的景象。诗人通过色彩和动态的描写,展现了长安城的繁荣与活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手法,将紫骅骝与燕姬二八进行对比,突出了紫骅骝的高贵与优雅。整首诗语言优美,富有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笔下的长安城
绝碛霜飞塞草空,燕支晴色乱云中。 将军醉拥吴钩出,万里霜天照白虹 诗句解析与赏析 诗句翻译 1. “绝碛霜飞塞草空”:描述了在广阔的沙漠上,霜气四溢,使得原本茂密的草原变得空旷无物,营造出一种凄凉和孤独的氛围。 2. “燕支晴色乱云中”:描绘了远处的燕支山在晴朗的天空下色彩斑斓,与纷乱的白云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壮观的画面。 3. “将军醉拥吴钩出”:表达了将军因战功赫赫而自豪的心情
《塞上曲八首》是明代诗人胡应麟的作品,其内容主要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的氛围。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 诗句解读: 1. “边烽不动边尘收,刁斗无声夜色流。”:描述了边疆烽火被平息,战事已息,夜晚宁静无声,只有刁斗声在空气中回荡,形成一幅宁静而庄重的画面。 2. “醉杀歌姬油幕底,霜天遥按小凉州。”:描绘了士兵们在寂静的夜空中,用歌声驱散寒意,仿佛是在遥远的小凉州遥相呼应。 -
平沙一望陇云开,玉笛飞声夜转哀。 万里朔风吹不断,梅花齐落李陵台。 诗句释义与译文: - 平沙一望陇云开:在广袤的沙地上远眺,只见远处的山脉被薄雾笼罩,仿佛是云彩缓缓展开。这里的“平沙”指的是平坦的沙地,而“陇云开”则描绘出一种朦胧美。 - 玉笛飞声夜转哀:夜幕降临,一支玉笛的声音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声音带着淡淡的哀愁和思念。 - 万里朔风吹不断:北方边塞的冷风从万里之外吹来
紫电花骢白玉鞭,远从都护出居延。 清秋不辨龙城色,一片黄云瀚海前。 注释:在这首诗中,“紫电花骢白玉鞭”指的是一匹颜色如同紫色闪电、装饰着精美玉饰的骏马,它是由都护派出来的,前往遥远的居延。这里的“紫电”和“玉鞭”都是形容这匹马的美丽和高贵。而“远从都护出居延”则表明了这匹马的用途和使命,都护是唐朝边境的军事长官,他派出这样一匹骏马,很可能是为了执行某种重要的任务。 “清秋不辨龙城色”
诗句:冢上明妃草色青,征人立马问龙庭。 注释解析: - 明妃:指王昭君,她远嫁匈奴,成为单于的妻子,被称为“明妃”。 - 冢上:“墓上”或“坟墓之上”,指的是王昭君的墓地。 - 青:形容词,形容草的颜色,也用来形容颜色鲜明。 - 明妃草色青:描绘了墓上王昭君的坟墓周围的草呈现出青绿色的景象。 - 征人:指前往边疆服役的士兵,此处特指前往塞外征战的将士。 - 立马:在马背上停留,即驻扎在某一地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现了剑客的豪迈与不羁。以下是对每一句的具体分析: 1. 双丸耳畔雪花明:这里用“双丸”形容雪珠如同两颗珍珠般晶莹剔透,在耳畔轻轻摇曳。而“雪花明”则形容雪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清晰、明亮。整句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剑客在雪中行走的英姿。 2. 九陌长安任意行:这里的“九陌”指的是古代长安城的街道,意为宽广的道路。“任意行”表达了剑客行走自如
接天烽火照平卢,乍夜单于猎上都。 十万征人明月里,一时齐挽绣蝥弧。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边塞战争场景。在初夜的宁静中,北方的敌军突然发起攻击,明灭的烽火照亮了平卢这一边防重镇。诗人通过“接天烽火”和“乍夜单于猎上都”的描绘,展现了边疆的危机和敌军的突然袭击。 诗中的“十万征人明月里,一时齐挽绣蝥弧”,则形象地描绘了士兵们在月光下举起军旗的场景。这不仅仅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