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巍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题梁中丞卷四首》中的第四首,题目中的“参政”指的是梁中丞,即梁肃,他是唐代的名臣。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三辅贤声未有涯,春风曾及万人家。(注释):三辅地区是古代长安周边的一个地区,这里有许多贤人,他们的名声远播。春风常常吹遍整个国家,使得无数家庭受到惠泽。 2. 至今父老思恩泽,犹护甘棠一树花。(注释):直到现在,那些老一辈的人仍然怀念着恩泽
注释 张大参:张大千,唐代著名画家。前溪游五台山:指在五台山游玩,游览前溪(即五台山前的一个小溪)。寄此二绝句:题下“其二”是第二首诗,所以前面有“其一”、“其二”。其二:这是第二首诗。灵山到处是花宫:到处都像花宫一样美丽。灵山:佛教称佛祖成道之处为灵山,这里以之比喻五台山。花宫:美丽的宫阙。秋日登临忆上公:秋天登临五台山时思念那位名叫上公的人。上公:泛指山上的高僧或高士。萧管处
“南北风尘入梦惊,书生抵掌竞谈兵。古来豹略推黄石,却向缑山吹凤笙。”是明代杨巍的《次韵答于谷山宗伯见怀四首 其三》。此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更展现了他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情感。接下来将对这首诗逐一进行释义: - 诗句解读: 1. “南北风尘入梦惊,书生抵掌竞谈兵”:诗人在梦中被南北的战乱所惊醒,醒来后便与朋友们讨论起军事策略,表现出他对战争的关注和对军事策略的兴趣。 2.
在解析杨巍的《次韵答于谷山宗伯见怀四首·其一》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诗句“十里烟村一短筇,山僧野叟日相从。”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一位行者手持竹杖,与周围的山僧、野叟相伴。这里,“烟村”指的是被轻纱般的薄雾包围的乡村,给人以朦胧而神秘的感觉;“一短筇”则是形容行者手中的竹杖之短小,既显示了其行走的轻便,也增添了几分闲适的气息。紧接着,“疏慵合向此中老,不问蓬莱若个峰
注释:张状元的功勋与名声并没有辜负高科考试,白玉楼建成却奈何天命。只有他的良知之心仍然存在,姚江深处的月亮明亮而多情。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为张元忭(字元忭,号玉峰,明嘉靖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写的挽诗。诗人以“功名”开首,点明了张状元的一生,然后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张状元命运的同情和惋惜之情。最后一句则寄托了诗人对张状元的怀念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挽诗
【注】过无棣旧城:诗人路过无棣时,看到古城遗址。 悲歌:慷慨激昂地歌唱。 营丘:指鲁国都城曲阜附近的山。 惆怅:忧伤。 赐履:皇帝赐予臣下的鞋。 野烟多:指战火过后,一片荒凉景象。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途经无棣县(今山东惠民)时,凭吊古迹,追忆往事,感慨万端。全诗四句,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首句“曾经此地一悲歌”,点明题意,说明是经过此地的;第二句“东望营丘西大河”,是写所见之景
以下是对《延生来谒因善篆画各赠一绝·其二》的逐句释义,包括诗句、译文及注释。 1. 解析诗句:受降城在黄河畔,东去山川接大宁。 这句诗描绘了受降城的地理位置,位于黄河之畔,向东可以远眺连绵的山脉,连接着大宁。这里的“黄河畔”和“山川接大宁”都展现了地理环境的壮阔与美丽。 2. 译文:受降城位于黄河边,向东可以看到连绵的山脉,连接到大宁。 3. 注释:受降城: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附近
``` 才到边城气即粗,高巾犹似鲁中儒。 自言曾习阳冰学,百尺狼烟篆得无。 ``` 注释: 1. 延生来谒:延生来访谒见。 2. 因善篆画:擅长书法和绘画。 3. 赠一绝:赠送一首诗作。 4. 其一:这是一首的开始部分。 5. 才到(刚刚到达):刚进入某地。 6. 边城:边境之城。 7. 气即粗:气势显得有些粗犷。 8. 高巾:古代文士所戴的高冠。 9. 鲁中儒:孔子曾居鲁国之中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诗句中景物的特点,并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野店南来古佛堂”,意思是在南方的荒店里经过一座古佛庙。“野店”,是说旅途中偶然找到的一个简陋的客栈;“南来”,即指从南方走来;“古佛堂”:指的是古庙或寺院,这里泛指寺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南方的荒野小店经过一座古庙,我回首遥望旧地。 “旧游回首几星霜”
莫理城南汶水船,于今诸塞起狼烟。 已知宵旰劳明主,不记仙曹侍从年。 注释翻译: 1. 莫理城南汶水船 - 描述了一个场景,诗人在南边的汶水河边停泊着船只。 2. 于今诸塞起狼烟 - 现在边境各处都升起了狼烟,表示战争的烽火。 3. 已知宵旰劳明主 - 诗人知道皇帝为了国家而日夜操劳。 4. 不记仙曹侍从年 - 忘记了自己曾经作为皇帝的近侍和顾问。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战乱中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