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元标
黄仪部庭翠,君依珠斗侍明君,我傍岩头领白云。 心境纤毫原不二,年年风月自平分。 注释: 1. 黄仪:唐代诗人,字元礼,号玉川子。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捕捉景物的微妙变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2. 部庭:指官署、官府。翠:形容颜色鲜绿如翡翠。 3. 珠斗:比喻明亮如珍珠的星星。 4. 白云:指天空中的白云。 5. 心境纤毫原不二:指人的心态和情感与外界的事物无关
【注释】 十年抱病卧柴门:指作者十年来因受排挤而长期隐居在柴门旁。抱病,因病;柴门,用柴草编成的简陋的门户,借指隐居之所;十年,长时间;抱病,生病,这里表示被排挤;过我频烦使者轩:指作者被朝廷频繁征召,去京城的使臣所住的官邸前经过。烦,麻烦;使臣,使节,这里指朝廷的官员;频烦,屡次;轩,指使节所住的官邸。 道在不须论出处,坐穿木榻久忘言:意谓只要追求的是正道,何必计较自己是从哪个地方来的
诗句:乞归久作青山主,饱食闲眠学懒慵。 译文:我已经在青山中隐居很长时间了,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不再追求功名利禄。 关键词:青山主、懒慵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青山中过上悠然自得的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首句“乞归久作青山主”表达了诗人选择隐居的决心和对自然的热爱。次句“饱食闲眠学懒慵”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他享受着美食和安逸的生活,不再追求功名。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联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来分析即可。 “观音妙相原非相”的意思是:观音菩萨的容貌是美妙的,但那并非相貌,而是心灵。“洞里观音不是真”意思是:洞里的观音并不是真正的观音像。这两句的意思是:观世音的容貌是美丽的,但它只是心灵的象征而已。 “若向此中参得透”意思是:如果你能够参悟其中的奥妙
龙华寺旧谭道处也归来不觉洵然辄成四绝情见于辞时自都匀环归,十年不到龙华寺,归卧山僧旧草亭。笑予漂泊西南久,消得楞严几卷经。 诗句解读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十年不到龙华寺,归卧山僧旧草亭。”表达了诗人对龙华寺的深厚情感以及在山中静坐的宁静与自在。龙华寺是诗人曾游历过的地方,也是诗人精神寄托之所在。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过客的身份,而是以一种更加内省和沉思的方式与这个场所产生了深深的联系
再游灵谷寺时邓定宇少宰孟莲渚通参杨止庵符卿同游 诗题中的“再”字,表明诗人在游览灵谷寺时,曾经有过一次或多次的参观经历。而这次的重游则更加深了对灵谷寺的印象和感受。同时,诗人还邀请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前来,共同欣赏这千年古刹的韵味。 寺在钟陵最僻处:灵谷寺位于钟山脚下,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但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千年香火志公开:这句表达了灵谷寺作为佛教圣地的神圣地位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为母亲送行,同时表达对三怀上人的思念。“持经为母到西台”句中的“持经”,指手执佛经;“西台”,指庐山。“一苇开”句中的“五两风轻”,意谓微风轻拂,轻于羽毛;“一苇开”,指芦苇轻轻摆动,像船儿张开的帆。 【答案】 题无学卷兼柬三怀上人时同寓匡庐 持经为母到西台,五两风轻一苇开。 月照蒲团猿鹤静,好骑白鹿再归来。 注释: ①题无学卷:没有学习书本。 ②柬:通“赠”
注释: 看来万事羽毛轻,冰玉泠泠出世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看遍世间万物都显得如此轻盈脆弱,仿佛是冰玉一样清冷透明。 不逐众生留口业,只将心事托神明。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不追随世俗之人留下口舌之业,而是将自己的心事寄托于神明。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的超脱和对神明的信仰。诗人以羽毛比喻世事的轻浮,以冰玉形容内心的清冷,展现了他对世事的超然态度。他不愿意随波逐流,留下自己的口舌之业
注释:蓝生,名扩之,常虑我召唤他回来。叔孙(指孔子的弟子仲尼)诋毁仲尼,忧虑的心情也何所为。生死进退浑忘却,无恙青天只自知。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蓝生的无奈与担忧。他担心自己被召唤回朝后受到叔孙的诋毁,所以写下这首诗进行自我安慰和解释。诗中用“怪得叔孙毁仲尼”、“忧心悄悄亦何为”等词语表达了他对叔孙诋毁仲尼的担忧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生死、进退等问题的淡然态度,认为这些问题都不值得太过忧虑
蓝生扩之常虑予召毁故作此解之 蓝生,名扩之,字子长,号青莲居士。 一入云山百念轻,蒲团坐破竟无生。 云山即指庐山,在江西星子县。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碧潭深处藏名好,纵是孤寒梦亦清。 碧潭指的是深池水,喻指隐居之地。孤寒梦则指梦中的孤独和寒冷,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