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纯
说破无为趣,玄关奥且深。 欲求天上宝,先觅水中金。 此句出自元代著名道士李道纯的《双赠程洁庵十六首》之第16章。诗中描绘了追求高远理想与现实行动之间的关系,即通过实际的努力和修炼,才能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说破”意味着明确表述或阐释,表明诗人在此处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并实践道家思想,才能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高境。"无为趣"则是指道家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理念
“双赠程洁庵十六首”是元代诗人李道纯所作的一组诗歌,共十六首,每首都蕴含着深奥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得一万事毕:此句表达了获得一种智慧或领悟后,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一切烦恼都随之消散的意境。这里的“得一”指的是领悟或理解,而“万事毕”则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有了答案或解决。整句诗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即通过领悟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2. 一居何所安
在探讨这首诗之前,首先明确《双赠程洁庵十六首》是元代诗人李道纯的作品。此诗以玄学为背景,通过“先天”等概念展开,旨在表达对至高无上真理的向往与追求。接下来,将逐一解释诗句并赏析其深层含义: 1. 罔象先天地: - “罔象”在此可能指一种超自然的存在或力量,暗示着某种超越常人理解的存在。 - “先天地”表明这种存在或力量不仅存在于宇宙之中,甚至先于宇宙本身。 2. 无形混沌先: -
《双赠程洁庵十六首》解析 《双赠程洁庵十六首》是元代诗人李道纯创作的一组诗,共包括十六首,每首均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在分析这组诗之前,让我们首先对每句诗进行逐一解读: 一二三四五,东西南北中。五行攒一处,只是靠金公。 1. 第一首:“一二三四五”:这里的“一二三四五”可能指的是宇宙或自然现象的五个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些元素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注释: - 双赠:这里指两次赠送,通常指诗歌、信函等的两篇或两部作品。 - 程洁庵:即程颢,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与张载并称“二程”,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 存诚:保持内心的真诚。 - 终入圣:最终达到圣人的境界。 - 致敬:表示敬意。 - 便通玄:就能通达至高无上的道。 - 动静:指事物的运动和静态。 - 了无碍:没有任何障碍。 - 逍遥:形容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状态。 - 自然
《双赠程洁庵十六首(其十六)》 存诚终入圣,致敬便通玄。 动静了无碍,逍遥乐自然。 注释 1. 性定离交坎:性指的是人的本性,定代表稳定,离交坎指脱离争斗和冲突。这里表达的是一个人如果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就能够远离争斗与冲突。 2. 心澄木并金:澄是清澈的意思,木表示树木,比喻正直;金则象征金属般坚硬的品质。这两句诗表明只有内心如水般清澈,才能像树木和金属一样坚强正直。 3. 四般归一处
这首诗的意思是:金丹图像说(四首)安炉图 撑天柱地太模糊,谁为安名号玉炉? 曾向此中经锻炼,出无入有尽由渠。 注释:撑天柱地:支撑天地的意思,这里指支撑天地的支柱。太模糊:非常模糊。安名号玉炉:名字和炉子都是虚幻的东西,无法确定它们的存在。曾向此中经锻炼:曾经经历过修炼的过程。出无入有:出入于有与无之间。尽由渠:任凭它去。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关于金丹炼制过程的诗。诗人通过描绘金丹炼制的艰难过程
【注释】 禅宗:指佛教禅宗。理学:指宋明理学。三门:指佛家“顿悟”和儒家“格物致知”、“存理”的学说。释氏(释迦牟尼)蕴空须见性,儒流格物必存诚:佛教认为一切皆空,因此要见性;而儒家强调格物致知,要存诚。丹台:道家炼丹之处。留得星星火,灵府销镕种种尘:道家谓丹砂入炉成丹,其火微细,但能消尽各种杂质。 会得万殊归一致:佛教讲万法归一,即“圆融”。熙台内外总登春:佛教谓人死后到西方极乐世界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共四句。前两句为首句,以“二物情合”起头,用“三关”点题,以“云起处”作结,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洁庵红艳的景象。后两句为次句和第三句,以“性天”点明主题,用“云起处”作结,与前两句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注释: 1. 二物情交合:指诗人与洁庵之间的情感交融。二物,指诗人和洁庵。情交合,指情感交融。 2. 三关路透通
【注释】 双赠程洁庵十六首:程洁庵,即程敏政,字端明。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此诗为诗人在程敏政赴任江西布政使时作的送别诗。灵地:佛门圣地。无纤翳:没有一点尘世的污垢。洁庵:指程敏政。无点尘:没有一点世俗的痕迹。琼蟾:月色洁白如霜的美玉。皎皎:明亮的样子。光透天:月光照耀得十分明亮。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佛门圣地无尘无垢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祝愿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