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理学与全真,教立三门接后人。
释氏蕴空须见性,儒流格物必存诚。
丹台留得星星火,灵府销镕种种尘。
会得万殊归一致,熙台内外总登春。
【注释】
禅宗:指佛教禅宗。理学:指宋明理学。三门:指佛家“顿悟”和儒家“格物致知”、“存理”的学说。释氏(释迦牟尼)蕴空须见性,儒流格物必存诚:佛教认为一切皆空,因此要见性;而儒家强调格物致知,要存诚。丹台:道家炼丹之处。留得星星火,灵府销镕种种尘:道家谓丹砂入炉成丹,其火微细,但能消尽各种杂质。
会得万殊归一致:佛教讲万法归一,即“圆融”。熙台内外总登春:佛教谓人死后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升天”。
【赏析】
此诗作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作者邓玉宾,号一蟾。邓玉宾是江西泰和人,字宗仁,号一蟾。元朝时期著名的道学家、诗人,与陈深、许衡并称为“泰和三贤”。他的学问以道教为主,兼及儒、佛,有《一蟾集》传世。邓一蟾曾为元世祖忽必烈的老师,他主张儒道合一,提倡“中行仁义”,反对儒学的烦琐和佛学的神异之说,在道教方面,他主张“内炼长生”,注重炼丹修道。这首诗是他在给弟子讲授道教哲学时所作的讲义。
全诗分为四节,首节由四句组成,分别阐述了道教哲学的两个重要观点:“禅宗理学与全真”,“教立三门接后人”,“释氏蕴空须见性”,“儒流格物必存诚”。“禅宗理学与全真”,是指禅宗和道家两种哲学思想。禅宗是中国化了的佛教流派之一,起源于东汉末年的菩提达摩。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等教义著称。全真道则是一种道教派别,以全真子王喆所传之“全真教”最为著名。全真教以“无为清静”为宗旨,重视修炼。“教立三门接后人”,是指佛教禅宗创立的三门教学,即“禅定”、“般若”、“方便”。禅宗认为,通过禅定可以体悟宇宙万物的本质,通过般若可以洞悉一切事物的真相,而通过方便则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释氏蕴空须见性”,“释氏蕴空须见性”,是指佛教中的“诸法空相”。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因此,要见性,就是要超越世俗的迷惑,洞察万物的本质。“儒流格物必存诚”,“儒流格物必存诚”,是指儒家的格物论。儒家认为,通过格物致知可以了解事物的真相。然而,儒家也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内心充满真诚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中间两节为第二、第三节。“丹台留得星星火”,是指道家炼丹术中的“小周天”。道家认为,通过炼丹可以使体内的精气外溢,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消除身体内部的杂质。“灵府销融种种尘”,“灵府”是指人体内部的器官或部位。“销融种种尘”是指这些器官或部位中的杂质被清除干净,变得清澈透明。这是道家炼丹术中的“大周天”阶段。
第四节是第四、第五节。“会得万殊归一致”,意思是要理解所有事物都有其共同的本质,即“万殊归一”。这是一种对万物平等、和谐的看法。“熙台内外总登春”,这里的“熙台”是指佛教的“净土”,即理想中的乐园。“内外总登春”表示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始终保持春天般的生机勃勃。这与前文提到的“万殊归一”是一致的。
整首诗通过对禅宗、道家和儒家三种哲学思想的阐述,表达了作者对世界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态度的积极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元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安定和希望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