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即说兮,这说处、元来有默。只默说便是,金丹秘诀。默识潜通为大要,声闻缘觉皆虚设。向说中、认得默之根,无生灭。
会说底,非干舌。与默底,无差别。这默底宁如,说底亲切。若向不言中得趣,便于不默俱通彻。将默默、说说尽掀翻,天机泄。

满江红

默即说兮,这说处、元来有默。只默说便是,金丹秘诀。默识潜通为大要,声闻缘觉皆虚设。向说中、认得默之根,无生灭。

会说底,非干舌。与默底,无差别。这默底宁如,说底亲切。若向不言中得趣,便于不默俱通彻。将默默、说说尽掀翻,天机泄。

注释:

  1. 这首诗是一首道教诗词,表达了作者对道家“静默”思想的理解和实践。诗中通过“默”与“说”的对比,展现了道家追求自然无为、静心养性的生活态度和修行方法。
  2. “默即说兮,这说处、元来有默”:这里的“默即说”,意味着在谈论或表达时,内心要保持宁静,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这说处、元来有默”则强调了这种“默”的存在性和重要性。
  3. “只默说便是,金丹秘诀”:这句话表明,只有通过内心的默守,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道家的“金丹”修炼法门。这里的“金丹”是道家修炼的一种重要概念,代表着内在的精气神。
  4. “默识潜通为大要,声闻缘觉皆虚设”:这里的“默识潜通”指的是通过内心的静默和内省,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领悟。而“声闻缘觉”则是指通过外在的听闻和感知,获得对事物的表面认识和经验。这两者在道家修炼中都被认为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都是表面的、相对的,无法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5. “向说中、认得默之根,无生灭”:这句话强调了说(言语)与默(沉默)之间的联系。通过说(言语)来认识和理解默(沉默),从而找到事物的根本,这是一种超越生死的觉悟。这里的“生灭”指的是生命和死亡的变化和循环,而通过对默的理解和实践,可以避免这些变化和循环,实现永恒不变的状态。
  6. “会说底,非干舌。与默底,无差别”:这句话指出,虽然语言和沉默在形式上是不同的,但它们的本质却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无论是言语还是沉默,都是表达内心思想的工具。因此,对于真正了解的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借助于言语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内心深处已经有一种无言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超越了言语的限制,更加直接和真实地反映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7. “这默底宁如,说底亲切”: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沉默与言语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沉默比言语更接近于真实的内心世界,因为它不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语言来表达。而言语则是通过言辞和声音来传递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然而,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8. “若向不言中得趣,便于不默俱通彻”: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作者认为沉默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表达方式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在不说话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真谛和乐趣。这是因为说话往往需要借助于言辞和声音,而沉默则可以让人完全沉浸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更加纯粹的内心体验。
  9. “将默默、说说尽掀翻,天机泄”:最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沉默与言语之间关系的深刻洞见。他认为,沉默与言语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和互补的。当一个人真正理解了这个观点后他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通过沉默来得到解决。
    赏析:
    这首《满江红》通过描绘“默即说兮,这说处、元来有默”这一主题,展示了作者对道家“静默”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诗人以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了对沉默与言语关系的独特看法,同时也揭示了道家修炼中的内在联系和修行方法。
    诗中的“默识潜通为大要”,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和理解并非来自于外在的知识或言语的传授,而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我领悟和实践。这种自我领悟的过程就是“默识潜通”,它要求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专注,通过不断的内省和反思来实现对真理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诗中的“会说底、非干舌。与默底、无差别”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于言语和沉默之间关系的看法。他认为,言语和沉默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这是因为无论是言语还是沉默都是表达内心思想的工具只不过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真正懂得如何运用这两种工具的人会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
    诗中的“这默底宁如、说底亲切”以及“若向不言中得趣、便于不默俱通彻”等句子则进一步深化了作者对于沉默与言语之间关系的理解和体会。他强调只有真正懂得沉默的人才能更好地欣赏言语之美同时言语也不能完全替代沉默的作用因为它需要依赖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最后诗人以“将默默、说说尽掀翻、天机泄”作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自己对于沉默与言语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他认为沉默与言语并非相互独立的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一个人真正理解了这个道理后他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因为他已经掌握了通往真理的关键所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