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正传,这蹊径、元来蓦直。问老子机缄,至虚静极。释氏性从空里悟,仲尼理自诚中人。算始初、立教派分三,其源一。
道玄关,常应物。易幽微,须默识。那禅宗奥旨,真空至寂。刻刻兼持无间断,生生受用无休息。便归根、复命体元虚,藏至密。

【解析】

1.本词的上阕,先写三教正传。“问老子”,即问孔子,因《论语》中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故孔子被尊奉为三教之首。“机缄”,是道家用语,指事物变化的关键所在。“至虚静极”,意为达到最空虚、最寂静的境地。“释氏性从空里悟”句中,“释氏”指佛教,“性从空里悟”句意为佛家所说的本性是从虚空中领悟出来的;“仲尼理自诚中人”句意谓儒家所讲的道理是从真诚中产生的。“始初立”,即开始设立的意思。“三教源”,即三教的来源。这三教分别是儒释道,它们都是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因此它们的来源是一致的。

2.本词的下阕,先写禅宗的奥旨。“道玄关”,指禅宗的入门处。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禅宗的入门之处,常应随物而变化。“易幽微”,“幽微”指微妙、隐秘,易指变易,“易幽微”,即指变易之中蕴含了幽微之意。“须默识”,必须默默记住。“那禅宗奥旨,真空至寂”两句,意思是讲禅宗的奥妙之旨,就是达到真空的最高境界。这里的“真空”,并非佛学的真如本体,而是佛教修行者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即心无杂念、心境宁静的状态。“刻刻兼持无间断”句中的“刻刻”即时时刻刻。“真空”是佛教中对世界本质状态的描述。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在佛教中,“真空”是说一切法本来无我无相的,是超越世俗认知的。“生生受用无休息”,这句话是说,修行者要不断地修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和安宁。“便归根,复命体元虚,藏至密”两句中,“归根”即回到根本,“复命”即恢复本性,“体元虚”即体悟到事物的虚无本质,“藏至密”指深藏不露。“至密”指最精妙、最神秘。

3.本词中作者通过对比分析,将三教与禅宗的关系进行了一番梳理。他认为,三教(儒释道)虽然有各自的来源,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源于一个核心——修身。而禅宗则是三教中最为精进的一种学说,它强调修行者应该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变化,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清净,以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

4.赏析:这首词是赠丁县令之作。上阕先写三教正传,再写禅宗的奥旨和特点。三教源流虽各有特色,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阕则进一步阐述这一宗旨,指出禅宗的修行方法,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行和修炼,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进而实现精神上的升华,达到最高的境界。整首词语言简洁明了,结构紧凑严谨,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答案】

【译文】

三教正传,这蹊径、元来蓦直。问老子机缄,至虚静极。释氏性从空里悟,仲尼理自诚中人。算始初立教派分三,其源一。

常应物。易幽微,须默识。那禅宗奥旨,真空至寂。刻刻兼持无间断,生生受用无休息。便归根、复命体元虚,藏至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