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
逶迤径折入琅玕,蛮府参军廨宇宽。 巳觉朔风伤谢眺,不妨微雨过苏端。 注释:逶迤:曲折绵延貌。琅玕:美玉。蛮府参军:指唐时岭南节度使府的参军。廨(xiè):官署,官府或官邸。芙蓉幕:指高官显宦的府第。苜蓿盘:指粗劣的饭菜。长安:指京城。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为友人饯别而写的。首句写朋友来到京城,进入一个宽敞的府邸。颔联写诗人在宴会上听到有人称赞友人的府第,又见到友人的菜肴,不禁赞叹不已
十年重游旧地,思绪翻涌如潮,不禁令人心醉神迷。十年前的梁王百尺台,今日依旧屹立,仿佛见证了我们那段难忘的时光。 那时,我们曾一同畅饮,忘却了世间繁华,只愿在酒中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自由。如今,虽然岁月流逝,壮志未酬,但在这悠闲的午后,我们仍能放下一切纷扰,与友人举杯共饮,斗个痛快。 砚台旁,古籍横陈,历史的长河在眼前徐徐展开。从古至今,那些被时间雕琢的故事,依然让人心生向往
辰州谒毕尚书师出所定诗文集见示即席赋呈二首其一 一半戈船下濑横,烽烟开处见山城。 天南纵置筹边驿,研北仍闻击钵声。 幕府尽称诗弟子,虚窗闲礼古先生。 军容荼火由来盛,未改臣门似水清。 注释: - 一半戈船(“戈”字的半部分):指船的形状像戈。 - 下濑横:在急流中航行。 - 烽烟:烽火。 - 山城:山中小城。 - 天南:泛指南方。 - 纵置:设置。 - 研北:研磨北边。 - 击钵声
【诗句解析】 1. 远宦迢迢各一方:远离故乡,在异地为官。 2. 马头真喜向襄阳:真是令人欣喜地向襄阳方向行进。 3. 西南尚见烽烟赤:西南地区还能见到战火燃烧的景象。 4. 师弟初惊鬓发苍:师弟们初见面的时候,都惊讶地发现彼此的头发已经变白了。 5. 怀古池台聊驻节:怀念古代的池台,暂且在这里停留休息。 6. 探春帘幕偶传觞:在春天里透过窗帷看到外面的景色
诗句释义 1 忍向三生石畔过:这句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怀念,同时也隐含着无法回到过去的情感。"三生石畔"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常被用来比喻前世今生。 - 解释:在三生石旁走过,意味着曾经有过一段深刻的经历或情感。 2. 此情除有劫能磨:这句话意味着某些情感是难以通过时间和困难来磨灭的。"劫"在这里可能指代生活中的重大变故或挑战。 - 解释:这种感情非常强烈,足以经受住任何考验和磨难
辰州谒毕尚书师出所定诗文集见示即席赋呈二首 其二 注释:在辰州拜见了毕尚书,他拿出自己整理好的诗文集给我看并让我当场赋诗。这首诗的译文是:我的写作能力应当拜下风,怜惜才华的人又是谁呢?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三公的荣誉,五岳分别代表了各个卷中的荣誉。岁月酿造出来的是无事的幸福,灾害被清除了但还未说有什么功劳。殿头第一人争着羡慕,不辜负科名仅有的是我毕师。 赏析: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毕尚书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王大令的怀念之情。以下是逐句释义: 寄王大令复 南来已是一旬驰,真拟匆匆入偃师。 河外土风堪作宰,洛中人日偶题诗。 何因祖客筵前酒,转忆孙郎帐下儿。 几许笙歌两行烛,昵人魂梦忆多时。 注释与赏析: 1. 南来已是一旬驰 - 南来指的是诗人自南方而来,可能是从家乡或者其他地方来到京城。一旬是指十天,这里的“驰”可能是指快速地行走。 2. 真拟匆匆入偃师 -
【注释】 卷施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的一座楼。苏文忠公:指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谥号文忠。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欧阳修齐名。 又随裙屐寿东坡:苏轼一生多次为官,晚年退居黄州、惠州、儋州等地,他常以自己的遭遇来安慰那些因政治腐败而遭受贬谪的人们。又随:又做。裙屐:古代士人的装束——长袍加鞋履;这里指文人。苏轼曾说:“吾衰矣,须富贵安富尊荣
偶成 其二 【注释】百种:多种;芟除:割去、除去,指除去烦忧;索句:寻求诗句;闭门:关着门,这里指隐居;游:游历。研摩:磨砺;唐余史:唐朝的《旧唐书》和《新唐书》等历史著作;禹九州:大禹治水,使九州大地得以开发。胸次:心胸;宠辱:荣辱;舌锋:锐利的口舌。乞休:请求退休。 【赏析】 诗人因厌恶官场的污秽而隐居,他喜欢在白云溪畔筑屋而居,过着清高隐逸的生活,但有时也难免感到寂寞无聊
【诗句解读】 1. 一半轩窗面水隈,已凉频奉板舆来。 - “一半轩窗”:指半边是窗户,另一半被树木遮挡。 - “面水隈”:靠近水流的边缘。 - “已凉”:已经变凉了。 - “频奉板舆来”:经常乘坐轿子来(这里指的是去拜访)。 - 译文:一半的轩窗面朝水流,已经很凉了,所以经常乘坐轿子前来。 2. 帘从碧月光中卷,花向红云影里开。 - “帘从碧月光中卷”:指窗帘随着夜晚的月光而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