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
十一日同人游九子山 今朝北风好,吹我入南山。 一谷怒当路,千花静掩关。 客从三伏断,云自五州还。 却挂征帆去,幽岩未及攀。 译文: 今天我和朋友一起去游览九子山,今天的北风很好,我被吹到了南山。在山谷中,一股怒气迎面而来,而千朵鲜花静静地关闭了门窗。 注释: 1. 今朝北风好:今天天气很好。 2. 吹我入南山:被北风吹到了南山。 3. 一谷怒当路:山谷中,一股怒气迎面而来。 4. 千花静掩关
让我们来逐句翻译这首诗: - 吾乡钱生履坦在南昌日作梅花卷子寄万刺史廷兰到日正值刺史八十四寿辰因绘为长卷刺史并作诗纪事邀同人共赋 - 此梅公手植,梅寿亦输公。 - 却喜南枝早,香浮北屋中。 - 老来长句健,客到一尊同。 - 他日花开处,先酬百岁翁。 我们来逐一解释这些诗句: - "吾乡钱生履坦在南昌日作梅花卷子寄万刺史廷兰到日正值刺史八十四寿辰因绘为长卷刺史并作诗纪事邀同人共赋" 这是第一句
张秀才学仁寄槎图 家山同百里,各复感飘蓬。 我在昆仑上,看君沧海东。 枕戈驰远梦,振袖揖长空。 咫尺天河近,无须更使风。 注释: 1. 家山 - 家乡的山。 2. 百里 - 表示两地相隔不远。 3. 感飘蓬 - 形容因战乱或流离失所而感到漂泊不定。 4. 昆仑 - 中国神话中的一座大山,常用来形容高远和神秘。 5. 沧海东 - 大海在东方,暗指遥远的地方。 6. 枕戈驰远梦 -
此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公元731年(天宝十年),诗人已59岁,因被排挤,被迫离开长安,在四川一带辗转漂泊。这首诗是他游历天中塔时所作。 “此日随飞锡”,意思是:今天随同高僧一起登上了天中塔。 “多年叹转蓬”,意思是:多年来我像蓬草随风飘荡一样,无依无靠。 “三层历霄汉,百级出樊笼”,意思是:从塔的第三层开始,每上一层楼都感到云气缭绕,好像在仙境一般。经过一百零八级石阶,终于走出这座囚禁人世的樊笼
【注释】 ①将:将近。 ②长至:冬至。 ③摊书:指读书。 ④花气淡:花香已散尽。 ⑤山静水声忙:山寂静,水声喧响。 ⑥红隐新迁社:红色的燕子飞入了刚刚迁居的官舍。 ⑦青连古战场:青色的柳树连接着古战场。 ⑧三复举离觞:再三举起酒杯。 【赏析】 此诗为作者送别友人之作。首联写春将去而日近冬至,诗人不禁想起古人“日月如磨蚁行磨”的说法;颔联点出时序渐近冬至,花事凋谢,自然声息更显喧闹;颈联以景结情
焦山 焦山,位于今天的江苏镇江市,以其险峻的地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这首诗就是描绘了焦山的壮丽景色和深厚历史。 首句“山头高士垄”,描述了站在山头上的人,他们都是隐居山林的高士。这里用“高”来形容人的身份地位,突出他们的清高脱俗。 次句“山下大江潮”,描述山下的大江波涛汹涌,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不定。这里的“潮”字也暗示了人生的变化无常。 第三句“一柱中流兀”
半月台久坐 正值下弦候,来登半月台。 梦中双屐远,足底万扉开。 阅世馀乔木,流光渍古苔。 他时阑楯葺,应许醉千回。 注释: - 半月台:即指半圆形的亭子或楼阁,常设在高处,如亭、塔、观等。 - 下弦候:月亮运行到天顶之后,开始向西方落下,称为下弦月。此时月亮接近地平线,光线较弱。 - 双屐:古代文人雅士常穿木屐行走,这里用“双屐”比喻诗人在半月台上的漫步。 - 足底万扉开:意指诗人在月光照耀下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夜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情。下面是逐句解释: 1. 天上风初紧,人间暑尽收。 - 天上:这里指的是天空,即中秋节的夜空。 - 风初紧:意味着中秋之夜的风开始变得急促起来,可能预示着月亮即将升起。 - 人间:指人间世界,即地上的人们。 - 暑尽收:意味着炎热的夏天结束了,天气开始转凉。 2. 独摇明月影,频访市桥秋。 - 独摇:形容月光下的影子在轻轻摇曳。 - 频访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理解、句子翻译及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进行回答。如“令节寻常事,奢风几岁开”一句,考生可从“令节寻常事”“奢风几岁开”,说明节日的习俗已与往昔不同了,这里暗含着作者对这种变化所感到的失望和不满情绪。再如“神岂馀威及,人争罄产来”这句,考生可从“神岂馀威及,人争罄产来”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趋炎附势,竞相攀比。 【答案】 ①令节寻常事
【注释】 新建构的卷施阁已建成,登临眺望偶然赋诗。 万瓦纵横内,居然峙一楼。 爱从云尽处,看到郭东头。 世味都应熟,吾生合少休。 扫梁迎旧燕,相与话初秋。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登上新建构的卷施阁而作的。卷施阁在城东,故名卷施阁,为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建,以取“卷石底以收江水”之句意。此诗为登高之作,诗人由卷施阁之景联想到人生,感慨颇深。前两句写阁中所见,后两句写楼外之事。首联“万瓦纵横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