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刚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 哦诗:吟唱诗歌 怕醉还思醉,哦诗未得诗。 过云飞雨急,斜照晚凉迟。 嫩绿开荷叶,新红入荔枝。 踌躇搔发短,倚槛立多时。 译文: 我害怕喝酒,但又想喝。在吟唱诗歌的过程中,我却还没有得到一首好的诗歌。 乌云飘过,雨点急促地落下,天色渐暗,晚风吹来,感觉有些凉爽。 荷叶嫩绿,如同初生的婴儿的皮肤,荔枝红艳如火,令人陶醉。 我在思考,头发凌乱,无法梳理好
重五 其一 异乡逢午节,卧病此衰翁。 竹笋迸新紫,榴花开小红。 山深人寂寂,气润雨蒙蒙。 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 注释: 1. 重五:端午,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2. 异乡逢午节:在异乡遇到端午节。 3. 卧病:生病躺在床上。 4. 衰翁:年老体弱的人。 5. 竹笋:竹子的嫩芽。 6. 迸新紫:竹笋冒出新芽,呈现出紫色。 7. 榴花开小红:榴花盛开,颜色鲜艳。 8. 山深人寂寂:山深人静。 9.
【解析】 此诗写闺怨。词以“一剪梅”为题,取自北宋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是其名作。《如梦令》词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等句,都是描写男女幽会情景的名句。而李清照这首《一剪梅》就是描写闺怨之作。词人通过描绘闺中女子的幽怨心理和愁苦情态,来表达自己相思不得、欲诉无门的哀怨之情。 “汉粉重番内样妆”:汉代女子的化妆,有“傅粉”、“施朱”等步骤,称为“傅粉妆”
我们逐句解释这首诗: 1. 我有菩提灯,常照虚室内。 -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智慧之光的珍视和依赖。"菩提"在佛教中通常指觉悟或智慧之树,而“灯”象征光明与知识。"常照虚室内"意味着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诗人总能通过这盏灯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2. 不用菩提叶,烦他巧装缀。 - 此句强调了知识的纯粹性,无需外在修饰。"菩提叶"可能指的是传统的装饰元素,如花瓣、丝带等
诗句: 1. 幻化无穷,天巧难觑。 译文:变化无穷无尽,大自然的神奇难以捉摸。 注释:变幻多端,无法预测其最终形态和结果。 2. 诸香妙华,种种呈露。 译文:各种香气和美丽花朵,纷纷展现在人们眼前。 注释:形容景色或事物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3. 都随春来,亦随春去。 译文:随着春天的到来,它也会随之到来;随着春天的离去,它也会随之而去。 注释:形容事物的存在状态与时间、季节紧密相连
【解析】 此为唐代诗人王梵志的诗作。“我今”句下有小注:“梵志,唐末人,字望之。” 【答案】 译文:我的名号叫作王梵志,就像书函一样。 我身中三业,如同梦幻泡影。 如露也如电,没有真实的相。 这六物众生都如此。 因为有了这些事物,所以它们随起灭而变化。 我现在对这些都不执着,不起空华见。 愿同一切众生,常作如是观。 赏析: 王梵志是唐朝末年的一位隐士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
诗句释义: 1. 最乐居士一日举兜率说和尚话头云拨草拈风且图见性 - 这里指的是一位名为“最乐居士”的人,他在一天里谈论了关于佛教修行的话题。 2. 只今性在甚处既得见性便脱生死 - 意思是说现在本性在哪里?一旦见到了本性,就可以从生死中解脱出来。 3. 腊月三十日如何脱得既脱生死便知去处眼光落地向什么处去观 - 腊月三十日是指农历新年的前夕,这里询问如何在新年到来时摆脱生死的束缚
【注释】 宣和丁酉:宣和年间(公元1117-1125年)的一年。太夫人:指作者的妻子王氏,王羲之的母亲。天墓庐中:王羲之家宅。墓庐:墓穴。金光明经:佛教经典名。摩诃萨埵:梵语Mahasātyam。意为大慈悲、大智慧。投身饲虎因缘:佛经《大智度论》卷四十一载:昔有比丘在山行,见一虎欲食人,比丘舍己命投虎,令虎食之。比丘死,虎悲悯,故不食其肉。“因缘”即因缘果报之意。颂:赞歌。赞叹:称誉赞扬。
临行小颂别见春清浔二老 临别时作的诗歌颂别,又见春天江水清明。 不在四旁,亦非中央。个中生出老村汉,看尽桃花归故乡。 注释:在江边送别,作此诗以表惜别之情,诗中“不在四旁”指不是四角形的船,也不是方形的船,而是圆形的船。也指不是在江的四周,而是指江的中间。“亦非中央”意谓不是处于江水的中央。这里指的是诗人所乘坐的小舟不在江水的中央。“个中生出老村汉”,是说这个圆船上,生长出一位年高的老人
南陔五章,二章八句三章四句 登上南山的南边,有风吹拂草木。 怎能忘记辛勤劳作的父母,满头白发已沾巾。 他们的头发已经斑白,尚可剪除。 可怜可怜的父母亲,不能再见面了。 登上南山的南边,那芳香的香气远飘。 感叹我的功名,现在也晚了啊。 功名晚成还有希望。 可怜可怜的父母亲,不能追回了。 那些居住在山里的人啊,家室庭院安闲而美好。 热爱阳光的心情,为什么不加以修养? 瞻望那飞翔的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