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铸
这首诗的作者是元代诗人耶律铸,他的作品《凯歌乐词九首南征捷》是一首充满胜利喜悦和豪迈气概的古诗。 - 诗歌原文: 食言自是诬天,游鼎鱼疑戏洞渊。 征信自从天北极,目无江表已多年。 - 注释与译文: - “食言自是诬天”:意指说话不算话,欺骗了上天。这里的“食言”指不履行承诺,而“诬天”则表达了对这种失信行为的强烈谴责。 - “游鼎鱼疑戏洞渊”:比喻那些背叛国家、背离信任的人
【解析】 “南征”即北伐,是元朝统治者为消灭南宋王朝而采取的军事行动。当时南宋朝廷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元军在战场上节节进逼,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11年),元军攻占了襄阳、樊城等重镇,并继续南下,次年又攻下郢州、蕲州。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元军围攻鄂州,宋将张世杰率军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攻破。元军乘势长驱直入,占领临安,灭亡了南宋。此诗就是诗人在元兵南侵时所作
诗句解析 第一句:凯歌乐词九首南征捷 - 凯歌乐词:指歌颂战争胜利的歌曲。 - 南征捷:表示向南征伐取得的辉煌战绩。 第二句:横野万艘金翅舰,总戎一册玉铃篇。 - 横野:广阔的原野。 - 金翅舰:形容船只装饰华丽,形似金色的翅膀。 - 总戎:指统帅或主将。 - 玉铃篇:形容文辞精美,如同古代用玉制作的铃铛般悦耳动听。 第三句:长江岂限天南北,万劫坤灵戴一天。 - 长江:指长江水系。
注释 1. 凯歌乐词九首南征捷: 这首诗是赞美军队在南征战斗中取得的胜利的乐章。"南征捷"指的是在南方的战争中取得的胜利。 2. 燀耀威灵结陈锋: "燀耀"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照亮或照耀,"威灵"可能是指神的英明或力量,"结陈锋"可能指的是军队集结成阵势,准备战斗。 3. 信争敌忾献殊功: "信"在这里是确信的意思,"争敌忾"表示坚决对抗敌人,"献殊功"指的是贡献出特殊的功绩。 4.
【解析】 此诗是一首咏颂皇帝南征胜利的乐词。全词以咏歌赞颂为主旨,从“幸值圣明临御日”到“润色光天统业辞”共八句,每句都是对皇帝南征大捷的赞美之词。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将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答案】 (1)幸值:幸运地得到。圣明:指英明的君主。临御:治理国家。文轨混同:车马走同一条路。指统一。升薰:熏香,比喻帝王的恩泽普照四方。天地神功颂:歌颂上天的神功。升薰
《眼儿媚·醴泉和高斋过炀帝故宫》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 诗句解析: - “隔江谁唱后庭花。”:描述的是诗人在江的对岸听到有人唱起那支悲伤的歌曲,即《玉树后庭花》。这首诗中,后庭花代表了隋炀帝的奢靡与亡国的命运。 - “烟淡月笼纱。”:描述了夜晚的景象,月光如纱,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神秘的氛围。 - “水云凝恨,锦帆何事,也到天涯。”:表达了水天相接处的哀愁
诗句释义 1. "设奇包敌纵蒙冲":这一句描述的是用特殊的战术包围并战胜敌人。"设奇"指的是采取一些出人意料的策略或技巧,而"包敌"则表示完全控制了敌人,使敌人无法逃脱。"纵蒙冲"可能是指使用一种大型船只(例如古代战船中的蒙冲),这种船通常用来在水上作战时进行突袭或追击。 2. "绝似飘风卷断蓬":这句诗通过比喻表达了迅速且难以抵挡的攻击力量。"飘风"常用来比喻快速而不可预测的天气变化
南征捷 拟歌陌上行人去,犹是传歌陌上花。 花解语时应也问,即今春色媚谁家。 注释 - 拟歌陌上行人去:模仿唱歌的人走在田间小路上的场景,表达了一种对过往的怀念或是对往昔时光的回忆。 - 犹是传歌陌上花:仍然有人们在田间传唱着关于陌上的花朵的歌曲,这里的“传歌”可能指代了某种传统或习惯。 - 花解语时应也问:花朵似乎能够理解人们的语言,并回应询问,这反映了自然与人类之间微妙而深厚的联系。 -
《木兰花慢·丙戌岁游永安故宫遍览太液池莲瀛桂窟殿天香阁同坐中诸客感而赋此》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原文: 花枝临太液, 解语入温柔。 炫桂窟低迷, 天香飘荡, 倒影迟留。 须知画图难足, 更青山环抱帝王州。 凤吹绕瀛洲。 记水浅蓬莱, 尘扬沧海, 一醉都休。 华胥梦, 虽无迹, 甚鼎湖、 龙去水空流。 青鸟不来难问, 玉妃几度仙游。 注释: 花枝:指盛开的花朵,也指女子
这首诗是南征胜利归来,歌颂胜利的凯歌乐词。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奋威骁骑下三吴,神将飞驰一丈乌。 奋威骁勇的骑兵们,英勇地南下到三吴地区作战。这里的“奋威”指的是勇猛,“骁骑”指的是精锐的骑兵,“下三吴”指的是南下三吴地区,即江南地区。 神将飞驰一丈乌,指的就是孙权,他的英名如同一丈高的乌木一样高耸。 视彼众虽千百万,黎民游动跨玄驹。 看着那敌军虽然有一千万、两千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