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奇包敌纵蒙冲,绝似飘风卷断蓬。
填得大江流不得,先声已不见江东。

诗句释义

  1. “设奇包敌纵蒙冲”:这一句描述的是用特殊的战术包围并战胜敌人。”设奇”指的是采取一些出人意料的策略或技巧,而”包敌”则表示完全控制了敌人,使敌人无法逃脱。”纵蒙冲”可能是指使用一种大型船只(例如古代战船中的蒙冲),这种船通常用来在水上作战时进行突袭或追击。

  2. “绝似飘风卷断蓬”:这句诗通过比喻表达了迅速且难以抵挡的攻击力量。”飘风”常用来比喻快速而不可预测的天气变化,这里用来形容军事行动的迅猛。”断蓬”则形象地描绘了被风吹散的蓬草,暗指敌人的兵力被迅速摧毁。

  3. “填得大江流不得”:这句诗描述了一种看似能够占据或占领大江的场景,但实际上却无法持久。这里的关键是对“填”字的解释。在古代汉语中,“填”有填充、填满的意思。但此处更可能是表达一种策略,即在表面上看似胜利,实际上却未能真正控制或占领大江。

  4. “先声已不见江东”:最后一句强调了先发制人的重要性和战略的失误。”先声”在这里可能是指某种先发制人的策略或行动。”江东”通常指长江下游地区,这里可能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或者象征意义。整个句子表达的是,如果先于对方采取行动,那么可能会失去主动权,甚至导致失败。

译文

在南征中获得了胜利,
用奇特的策略围住了敌军,就像狂风卷起断蓬一样迅猛。
看似能控制大江却不能持久,
先声就已经失去了在江东的地位。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一场战役中的关键瞬间。首句“设奇包敌纵蒙冲”,通过运用“设奇”一词,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采用特殊策略以取得战斗优势的决心。随后的第二句“绝似飘风卷断蓬”,则通过将敌军比作“断蓬”,形象地描绘出军队攻势的猛烈和迅速。

第三句“填得大江流不得”,则是对前两句策略效果的一种逆转,表明尽管表面上取得了胜利(如“填得大江”),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控制或占领到关键区域(“流不得”)。这一转变揭示了战争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而最后一句“先声已不见江东”,则深刻地指出了先发制人的重要性以及战略上的失误可能导致的后果。整首诗通过对战场景象的描绘和策略分析,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智谋在其中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