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琏
【解析】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并能够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赏析,这是比较基础的考查能力,属于基础题。 第一句“匡庐华顶一跻攀”,意思是:登上了庐山的顶峰——匡庐。这一句是全诗的第一句,点明游历的地点是庐山,为后文的描写奠定基础。同时“跻攀”一词也表明作者登山之艰难
【注释】 1. 远岫:远处的山峰。2. 凝:凝结,凝聚。3. 翠欲流:形容山色青翠欲滴。4. 绿阴:绿树成荫,指树木茂盛。5. 深树:密林。6. 悠悠:悠闲的样子。7. 抱琴:抱着琴。8. 坐石忘归路:在石头上坐了很长时间忘记了回家的路。9. 流水高山:形容山水之美,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格。10. 兴最幽:兴趣最为深远。 【赏析】 这首诗是写景抒情之作,通过描绘远山、深树、流水、高山等自然景色
【注释】 白云山: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 芒鞋:用稻草或麦秸等编成的鞋。 看画壁:指欣赏壁上的壁画。 山僧:山上的和尚。 【赏析】 此诗为诗人登山赏景之作。前四句写登上白云山,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层林尽染、秋空万里的绚丽图画;后四句写登白云山,所见所感是“我著芒鞋看画壁,山僧相见不知名”。 首联“白云山上树层层”,写远望白云山时,只见山峦起伏,林木苍翠。“树层层”,即层层叠叠的树林。“万里秋空入眼明”
诗句翻译:天下已经统一,任由僧人南来北往或东行西去。 译文:天下已经统一,任由僧人南来北往或东行西去。不要让傍晚的细雨笼罩孤寂的村庄,而应该让家乡的风景进入他的梦境。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游方僧人时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内心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僧人的关切之情。诗中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同时,诗人通过对比南北东西
【注释】 漫成二首:即《落梅》和《辛夷花》。 落梅:指梅花。 委:堆满、散落。 烂漫:盛开貌。 争春色:与春天争艳。 蹊(qī)径:小路。 赏析: 这是一首咏花的小诗,诗人在写景中寄寓了他对人生的感慨。 前两句是说雨后地上的落梅被雨水打湿,铺满了地面;几株辛夷花已经开过了,树上的花瓣已经凋落了。“落梅过雨”点明季节,“委地”则突出其零散、凌乱之状。“辛夷数株花已齐”一句则描绘了辛夷花盛开时的景象
诗句如下: 一雨生凉浑似秋,羁人已起望乡愁。 君归我住情何限,后夜相思月满楼。 译文: 一场秋雨带来了清凉,仿佛秋天的气息,我早早地起床,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你回来了,我却留在这里,这份离别的情感又有多少呢?夜晚来临,明月高悬,你的离去让我更加想念你,只能在月光下,默默地为你祈祷,希望你一路平安,早日归来。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并表达自己思乡之情的诗篇
【注释】 苍松几株,枝叶苍翠,如同绿色的帐篷。沧波:沧海。沧,指深蓝色的海水,泛指大海。紫翠:紫色和绿色相间的树叶,形容松树苍翠欲滴。扁舟载月:扁舟,小舟。扁,狭长;舟,船。载,载着。夜深还:夜晚很晚才回来。 【赏析】 这是一幅写景诗,描写了作者游赏松溪时所见的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首句“苍松数株叶如幄”是说苍翠的松树几株,其叶子茂密,宛如绿色的帐篷
【注释】白塔:位于北京城西的一座佛塔。台馆:指皇帝所建的行宫或花园。此山隅:指西山。凤舞龙飞:形容帝王的威仪。列帝居:指历代帝王都曾在此登临。二百年:唐、辽、金、元四个朝代相继建立于此。惆怅:忧伤,怅惘。华胥:古神话中的理想之地,在今陕西商州一带。 【赏析】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七言律诗。首联写登高远眺,只见“台馆”矗立于“山隅”,而“凤舞龙飞”之帝王则“列帝居”。颔联感叹二百年来王朝更迭
寓钱唐送友还乡二首 扁舟此日信归风,海上潮生夕照红。 送别何须重回首,括山遥在碧云中。 注释: 1. 扁舟此日信归风:扁舟即小船,此日即今天的意思。信归风,意味着相信有顺风可以回家,表示对朋友的祝福。 2. 海上潮生夕照红:海上潮指的是海潮,夕照是指夕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随着太阳落山,潮水开始涨起,整个海面都被染成了红色。 3. 送别何须重回首:送别不必回头看,意味着朋友不必再回头去告别
注释: 1. 暖日融风管发生,柳条爆眼麦青青。——暖阳融化了春风,柳树的枝条像眼睛一样睁开,小麦也青绿色。 2. 化工辛苦先施设,腊底春前见此情。——大自然的造化,是经过辛勤劳动的结果,寒冬腊月的时候就能看出春天到来的迹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来临的景象。第一句"暖日融风管发生",描绘了春天的温暖和风的柔和,使万物复苏。第二句"柳条爆眼麦青青",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使得柳树抽出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