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今无
注释: 耶舍:指僧人。当年:过去。 灵光:佛教语,指佛光。今向:如今。 凭君为走三千里:请你替我走三千里路。 亲捧祥云到宝台:亲自捧着吉祥的云彩送到宝殿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一位名叫万维那慧均的僧人时所写的。诗人在诗中回忆了与这位僧人的交往,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深情谊。 "耶舍当年负铁来,灵光今向七贤开"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僧人耶舍曾经背着铁锅而来,现在他带来了佛法的光辉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此句为全诗的首句,是全诗的缩景。“烈焰”指的是火把,即指夜晚,“嘶骏马”是指骑马的人,也就是在夜晚骑马赶路的人,“通身白汗做官人”指的是骑在马上的人一身汗珠;“维舟”指的是停船,“禅房”指的是佛寺里的客房。“一笑”即一乐,指笑一笑,“尽是春”指的是满眼都是春天的气息。 【答案】 译文:夏日的夜晚,我骑马去看望朋友,他住在一个佛寺客房里,我与他谈得很开心。 注释:①朱
【诗句注释】 胸怀万事:胸中包罗万象。 不须留:不要有所留恋。 珍重年光:珍惜光阴。 壮游:远大的游览。 一树珊瑚:指珊瑚树,比喻方大林的品格像珊瑚一样珍贵。 千里月:千里江山,泛指祖国的大好河山。 贝叶:佛经用贝壳制成的书。 浮沤(ōu):水泡。比喻世事如梦,虚幻无常。 【译文】 你胸怀宽广,无需为琐事所累;要珍视时光,去实现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一树珊瑚树,映照着千里江山的美丽景色
注释: 随车甘雨走神龙,莲气兰香入此中。 满地弦歌明月夜,还须侧听凤城风。 译文: 随风而来的甘霖如同神龙降临,莲叶的香气和兰花的芳香弥漫在这美好的夜晚。地上充满了歌声,月光下的夜晚宁静而美丽,还需要侧耳倾听凤城的风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诗中以风为引子,描述了随风而来的甘霖,如同神龙降临,莲叶的香气和兰花的芳香弥漫在这美好的夜晚。地上充满了歌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本题考查对全诗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及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各项题目要求进行具体分析。 (1) “喜吼万慧均二公从匡庐奉佛舍利还”,这是说喜洪二公带着佛教圣地庐山上的佛骨舍利返回京城,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的推崇,也表现了诗人对于佛教的虔诚信仰
【注释】 金马:汉宫门名,因汉武帝曾得白鹿于此,遂立金马门。待诏:在宫廷中供奉皇帝,等待召见的官员。白头方朔:汉武帝时人东方朔,以滑稽著称,号称“白发”。老词臣:年老而仍为朝廷所用之臣。君应万里为霖雨:指诗人自喻为能降甘霖、使四海普润的贤明君主。 【赏析】 《送陈羽王郡丞赴都改除》,这首诗的作者生平不详。诗题下原注:“时李林甫方用事,故云。”从诗的内容看
【注释】 ①末法:佛教术语,指后弘佛法时代。 ③布地:施舍财物以救济贫民。 ④然灯古佛:意即燃灯古佛,为佛的化身之一。 【赏析】 本篇是一首赠诗,作者在这首诗里向友人表示要出家做和尚。诗人用通俗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和决心。首句“生当末法已违时”表明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看法,认为现在正是佛教衰败的时代;次句“尘刹身心愿奉之”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愿意投身到佛教中,成为佛教信徒
【注释】 喜吼万慧均二公从匡庐奉佛舍利还 其一: “喜”是喜悦,高兴的意思。 “吼”是大声叫嚷。 “万慧均”即万慧均禅师。他是唐代高僧。 “二公”指两位僧人,即万慧均和法安。 “匡庐”是庐山的别称。 “奉”是恭敬地奉献的意思。 “佛舍利”指的是佛的遗骨或骨灰。 “珠江吞却鄱阳月”出自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百粤”是泛指岭南地区
注释:龙泉剑从匣中拔出,声音何其孤独。暂时解除了黄金制成的符信。你此次前往,路途不会太远,在五云的深处就是京城。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友人陈羽(王郡丞)赴都改除(即入朝做官)。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为友人饯行并赠诗,以勉励他前程远大,一路平安。“暂解黄金肘后符,此去不须愁路遥。”用黄金作比喻,说明友人此次改任朝廷要职,前途无量;“五云深处是皇都”,以“五云”喻指皇帝居住地,表明友人到任后定能步步高升
注释: 如来实相现斯光 —— 如来的真身显现在这佛光照中。 五岭从今为破荒 —— 五岭从此成为开垦之地,不再荒芜。 报语石梁须侧耳 —— 告诉人们石桥的消息,要他们侧着耳朵仔细听。 莫多欢喜为人忙 —— 不要因为喜悦而让人忙碌。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万维那慧均典客请佛舍利于栖贤的祝福。首句“如来实相现斯光”,表达了对佛祖真身显现的赞美;第二句“五岭从今为破荒”,则寄寓了对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