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山民
陈云岫爱骑驴 赏析古诗中骑驴生活态度与情感表达 1. 诗作原文 君不学少陵骑驴金华春,一生旅食长悲辛。 又不学浪仙骑驴长安市,凄凉落叶秋风里。 却学雪中骑驴孟浩然,冷湿银镫敲吟鞭。 梅花溪上日来往,身迹懒散人中仙。 有时清霜松下路,松风萧萧驴耳竖。 据鞍傲兀四无人,牧子骑牛相尔汝。 劝君但骑驴,行路稳,姑徐徐。 九折畏途鞭快马,年来曾覆几人车。 2. 译文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的骑驴场景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韩偓的作品《山中夜坐》。 诗句解读: 1. “夜色秋光共一阑” - 注释:“阑”指栏杆,此处泛指栏杆。 - 赏析:这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用“夜色”和“秋光”来形容,表达了时间是深秋的夜晚,天色渐暗,环境宁静而美丽。"共一阑"可能意味着周围环境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或者暗示着诗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2. “饱收风露入脾肝” - 注释:“脾”指脾脏,古人认为心与脾相连
下面是对《春闺词》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愁锁眉尖未肯消:眉头因忧愁而紧锁,不愿意消散,形容女子内心的愁苦和不满。 - 何心更待两蛾娇:何必再等待那两只美丽的眉毛增添娇美?可能指的是不必要过分追求外表的美丽,而是要注重内在的修养。 - 一春螺黛浑无用:整一年春天都画着眉毛,但好像没有用,表达了女子对自己妆容无效的失望。 - 付与东风染柳条:将这无用的时光交给春风去吹拂柳条,暗示时间流逝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同时结合题目中的注释和提示来分析,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杨妃”句:指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被唐玄宗赐死于马嵬坡(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南),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思念不已,写下了《长恨歌》。 “生死恩深可奈何”:生死之恩深厚,无法可施。生死恩深,指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可奈何,没有办法。
三月晦日与邵石诸友闲游东园分得空字 注释:在三月底,和邵石等朋友们在东园悠闲游玩。 译文:三月的晦日,我和邵石等人在东园闲逛,玩得很开心。 赏析:首句“三月晦日”,交代了时间,即三月的最后一天。第二句“与邵石诸友闲游东园”,描绘了一幅和好友们在园林中游玩的画面。诗人在这里展现了自己闲适、愉悦的生活状态。最后两句“留得数枝红药在,五更分付与东风”,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期待
注释: 三月的最后一天,九十天的风光又能有几个呢?东风吹动柳絮,使人想到远在他乡的人。在酒杯前不要吝惜今天喝醉,明天春天的莺声就不是今天的了。 赏析: 此诗是诗人为朋友送别时所作。“三月晦日”即三月最后一天,古人有“晦日宴集”的习俗。“九十风光能有几”,意谓一年中美好的时光毕竟有限,所以当珍惜。“东风遽作远行人”,“东风”即春风。春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但作者却想到远方的朋友,因此感叹时光易逝
未到天明,蟋蟀就已鸣叫,草间小虫此起彼伏,夜幕降临,蟋蟀叫声更加凄切。 石桥下流过晚风,吹动花瓣轻轻摇曳。 归鸟不衔落日余晖,只留林梢一抹红色。 注释:未暝(míng)——天还没有完全黑。啼(tí)——蟋蟀的叫声。蛩(qióng)——即蟋蟀。 暗度——悄悄通过。晚花——傍晚的花。 残阳老——夕阳西沉。 林梢(shāo)——树林的顶端或树枝的尖端。一抹红——一抹红色。赏析
【注释】 1. 秋扇:典出《史记·梁孝王四传》:“汉文帝为代王时,梁孝王子刘仓与羊肆相善,后刘仓为侯,羊肆恃旧,夺其友侍御诸物。及武帝即位,羊肆坐盗被诛,而梁孝王子入朝,羊肆之孙乃上变告欲贼杀人,事下廷尉。初,梁孝王子得入朝,汉主以为不义,疑其与贼有谋,未发。及闻羊肆死,心始安,乃报曰:‘我即不知何罪,陛下奈何中我?’上曰:‘夫见兔而顾犬者,畏狼也;见羊而顾牧者,畏狼也。”于是上乃发怒,将杀之
【注释】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 乞巧筵:乞巧,即乞求巧艺。乞巧筵,是旧时女子在七夕节这天举行的祈求巧艺的宴会。 妇鸠甘抱拙(zhé):比喻妇女甘于守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抱持朴素的美德而不去谄媚讨好。 【赏析】 《七夕》一诗,以牛郎织女七夕相聚为题材,通过描写人间女子对天上的“乞巧”活动的兴趣,来抒发自己对于世俗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首句“世上痴儿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