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印肃
【注释】 (1)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一:这是唐代诗人玄奘所作的诗。“法身”指佛的法身,即佛之本来身。“非相”指不拘于一切形相。 (2)法界全身量:佛在法界中,其全身都包含在其中。 (3)毫头上:佛在法界中,其全身都包含在其中,如一毫之微。 (4)西天牛吃禾:西方佛教认为,牛是色身之一,因此牛吃禾时也吃草。 (5)东土马腹胀:东方佛教认为,马是色身之一,因此马吃食时也吃草。 【赏析】
释印肃所作的《金刚随机无尽颂·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中的诗句为: 莫作转轮俦,用识不劳脩。眼前鑑觉破,华亭覆钓舟。 将详细解释每一句的含义,并提供赏析。 1. 莫作转轮俦:不要像轮回那样盲目地追求。 2. 用识不劳脩:用心领悟,无需过度修习。 3. 眼前鉴觉破:在当前就能洞察事物的本质。 4. 华亭覆钓舟:如同华亭覆盖了钓鱼的小船。 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注释】 色:指物质世界,即世俗之相。就里:指佛性,即内在的真如本性。明:明白、显露。娘生面:指婴儿的面貌,是母体所生。 【赏析】 这首诗是《金刚随机无尽颂》中的第十八首。“法身非相分”,意谓佛法的真实自体(法身),不是通过现象(色身)来显现的,而是从内在本有(真如)中显现出来的。“色见终难见,就里明须现”。这两句是说,虽然肉眼不能看见法身,但是只要明白佛法的内在义理,就能见到法身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金刚随机无尽颂,是《大乘起信论》中的一段经文,描述了如来藏(即佛性)的本质。"金刚"是指如来的本性,“随机无尽”则意味着它无始以来就存在,并随缘显现。 2. 其八:这是第八个偈颂的部分。 3.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这里的“化”是指如来应化的法身菩萨形象,而“无所化分”则表示这种法身菩萨的形象是无分别、无执着的。 4. 总在不言中:这一句强调了如来藏的本质是无言的
【注释】 “金刚”是梵语Ksana的音译,意思是坚硬、坚固,这里指佛教中坚不可摧的最高法门;“随机无尽颂”是密宗咒颂的一种名称;“第二十七”是指这首诗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的第27品,即《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趣向菩提道”,意思是追求达到佛道;“可道非常道”,可说是佛道就是不同于常人之道,不是凡夫俗子能领悟得到的。 “无名天地先”,宇宙间没有名字的事物,却能先于有名事物存在。 “十方源浩浩”
诗句: 不宰是真功,色不异于空。 起时唯法起,眼瞎耳兼聋。 译文: 真正的修行不是强行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是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当心念发动时,只有法(佛教中的法)在起作用,此时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就像聋子一样。 注释: - 金刚随机无尽颂:这是一首关于佛教的诗歌,其中“随机无尽”意味着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无尽颂”则表示对无限智慧的赞美。 - 其四:这是第四首诗
【注】金刚:佛教语。谓如来之身,坚不可摧,故以金刚喻之。 无尽颂:即《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中“应无所应”之义。 其一:此指《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化无所化分:此为大乘佛教中观派的教义之一。意谓一切法皆无自性,空而无实,故名“化”。又此句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因烦恼障故不能显现,须以般若智慧破除烦恼,方能证得佛果。 调御:犹言修行。 万行俱无欠;谓众生于一切行,皆应平等看待
以下是对《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六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逐句的释义: - 杯涵落广弓,疑蛇病腹中。 - “杯”指酒杯,“涵”指容纳,“落广弓”意味着酒杯中的液体像弓一样流淌,“疑蛇病腹中”则形象地描述了酒液的流动。 - 一切着眼坏,谁肯学真空。 - “一切着眼坏”指的是人们总是关注事物的表面和细节,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和核心,“谁肯学真空”则是反问,表达了一种追求真理和本质的精神追求。
注释:想要观察调和控制身体,必须穷尽一切根源。不能陷入有无的虚无,哪里都是你。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和宇宙本质的理解,即生命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和表象,而在于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强调了生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我们对于生命和宇宙的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
【注释】 金刚:梵语,意译为坚不可摧、无坚不摧。随机无尽颂:佛经中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即般若心经)的“空”义,是随缘而转,无边无尽的意思。此颂指一切法无自性,皆因缘而生。福智:福报与智慧,佛教用语。 无尽:永远没有穷尽。 无为:无所作为,顺其自然。 胜田:胜地,比喻佛法广大无边的境界。 顿觉:突然觉悟、顿悟。 如来禅:佛陀所修习的禅定之果。 阿鼻:又称阿鼻地狱、无间地狱,是佛教对十八层地狱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