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印肃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一首颂诗。此篇主要写悟道后的心境。全篇以“自承当”为纲,分三层来写:第一层是烟村三月雨,物物皆相许;第二层是只欠自承当,显露堂堂底;第三层是更上一重天、更超一重地。 首句“烟村三月雨”,起笔即用烟村、三月和雨三个意象构成一个朦胧的境界。烟村,指乡村。三月,春之始。雨,即佛家所说的缘起性空法雨(因缘所生),也就是一切万物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
【注释】 贝叶:梵语“贝多叶”(Bhasya),意为佛经。 决择:判断,决定。 假立:指佛经中的许多派别和观点,佛教各宗各派各有一套教规和修行方法,故称“假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文的第五首。在这首诗里,诗人对“金刚随机无尽颂”中的第五个题目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诗的前四句,从正面论述了贝叶非文字的道理。这里指出,佛经并不是用文字写的。佛经之所以能流传下来
【释义】 “无说名真说,唯有□迦叶。”“无说”指不说出真谛。“真说”指说出真理的言辞。这里指的是佛陀说法,不是直接说出道理的言辞,而是以比喻的形式来说明道理。“□迦叶”,即迦叶尊者,是佛教中著名的大阿罗汉。 “无闻而闻闻,四七当头别。”这里的“无闻”指的是没有听到佛陀的说法,但仍然能够听到其言外之意。“四七当头别”指佛陀说法时,往往在最后一句点明主旨,使听者有所领悟。 【赏析】
【注释】 ①金刚随机无尽颂:指《金刚经》。②真闻信不猜:真实地听到了佛法,就不会去猜测。③无去亦无来:既没有离去,也没有归来。④声闻:佛教语,指听闻佛法的人。⑤人天:指人世间,佛教认为人世有六道轮回(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⑥几万回:形容次数之多。⑦空:禅宗认为一切事物皆为虚幻不实。⑧迷悟:指迷惑和觉悟。⑨一花:佛家比喻心性,即本心。⑩万法:指宇宙间的一切现象。⑪如梦
【注释】 琅函:指佛经,佛教经典。训小孩:教诲小孩子。得了笑咍咍:得到了欢笑。 天外事:指佛家的事理。须弃世间财:要抛却世间的财物。 【赏析】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句。此诗即以“应无所住”开篇。首二句是说,佛经中讲求的是一种清净无染、超脱尘世的境界,这种境界并非通过语言和文字所能完全表达的,只能随机缘而变化、无尽地出现。第三四句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指出要想领悟佛经的深意
【注释】 离色离相分:指佛教禅宗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和“一切诸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别是一家春:别是一种春天,指佛家所说的“如来之春”。这里指佛教所讲的“如来正觉”、“如来真实”。 岂俱日月轮:岂是太阳和月亮的轮回。 诸法不相到:诸种法门都达不到。 闲身混白云:闲适地融入了那片白云中。 【赏析】 此诗为《金刚随机无尽颂》之一,属于禅宗诗歌中的“离色离相”体。其特点是以超然物外
注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我批评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世间万物的深深感慨。 赏析: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于自我批评的深刻理解和对于世间万物的深深感慨。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那么他就无法正确地看待世界。因此,他提倡人们应该像金刚一样,随机无尽地接受一切,而不是固守己见。 在这首诗中,“即自谤如来,何因得辩才”是一句关键的诗句。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看待自己
《金刚随机无尽颂·法界通花分第十九》是释印肃所作五言绝句,表达了佛教的核心观念。诗句“田歌答郢歌,露柱中心和”描绘了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同时也隐喻了心灵的平静与安宁。接下来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 1. 田歌答郢歌: - “田歌答”意味着回应或响应,可能是指诗人听到或感受到某种声音或节奏后所作的回应。 - “郢歌”指的是楚国的歌声,通常被认为是优美而富有情感的音乐
这首诗的译文是:山河镜上的尘污,猕猴背负着辛苦。参悟玄妙道理就能认识这镜子,了然无遗地看清了万物的真谛。 注释的解释如下: 山河镜上尘(山河镜):指佛性。山河镜是佛教中用来喻示本性的镜子。镜有两面:一面为“山”,一面为“水”。在佛教经典中,山代表空性,水代表性相,合起来表示一切事物都有空性和性相二面,即一切事物的真相都是空、都是性相。 猕猴背苦辛(猕猴):佛教中的一类修行者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非相即能仁,莫错认金轮。 1. "非相"指的是不拘于表象,不被外物所束缚。"即能仁"则是指具有慈悲之心,能够理解万物的本质。这两句诗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观念,达到心灵深处的境界。 2. "莫错认金轮"意味着不要被外在的事物所迷惑,不要认为一切都是固定的,就像金轮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