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印肃
【注释】 “金刚随机无尽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颂文,歌颂般若波罗蜜的无边无际。 法界:佛教语,指一切事物的总和。 通化分:即佛性分,是指众生皆有成佛之可能性。 十九:偈数名。 两个:这里指“我”和“你”。 【赏析】 这是一首颂诗,颂的是佛性。全诗共20个字,每两字为一组,共有9组。每组的后两个字都是对前一个字的解释说明。第1-8组以“我”为主,第9-16组以“你”为主。 这首诗是颂佛性
释印肃的《金刚随机无尽颂·究竟无我分第十七》,是宋词中一首充满哲理与禅意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诗词原文: 承佛记堪任,情忘境自沉。 解吹无孔笛,弹得没弦琴。 2. 译文解析: - 承佛记堪任:此句暗示着释印肃对于佛学教义的深刻理解和认同,认为佛学的智慧足以应对各种情况。 - 情忘境自沉: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使身处纷扰之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 解吹无孔笛
【解析】 “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二”:是一首佛教赞颂诗。金刚,指佛法的坚固不摧。无尽颂,即无尽的赞颂。“一体同观分第十八”: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十八的内容。其大意为:诸佛如来,无有分别、无有取舍,对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平等看待,平等教化众生,平等度化众生,使众生证得佛果,成佛。这首诗是作者在读《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之后所作的心得体会,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法的理解与感悟。
【注释】 法界:佛教语,指宇宙万物的整体。通化分:佛家语,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就佛道。第十九:即“法身”。誵讹:音同“讹”的读音,指误传。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文,歌颂了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 诗中“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二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说明这首诗的作者是在颂扬大乘般若经中的法界通化分,这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部分。 “方云福德多,多数尚忈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注释】 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四:法界是檀那,人天福德魔。 “金刚随机无尽颂”是佛教中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名句,“其四”指的是该经文第四段。“法界”指一切事物、现象的总和,“通化分第十九”指《金刚般若经》中关于“法界”的描述。 法界是檀,即佛,代表宇宙万物;人天福德魔,指人类、天人等有情众生;力尽箭还坠,表示力量耗尽后依然堕落;依前入爱河,意思是仍然陷于爱欲之中。 【赏析】
注释: - 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八:这是佛教经文中的一部分,描述了一种无边无际的境界。 -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这是佛教经文中的一部分,表达了一种对宇宙、生命和世界的全面认识。 - 明月尚孤吟:意思是月亮虽然明亮,但仍然是孤独的,就像这首诗中的诗人在独自吟诵。 - 松风似海音:意思是松树的风吹过,声音如同海浪般汹涌澎湃。 -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意思是大海干涸后,底部才会显露出来
【注释】 1. 冰泮:冰融化。泮,水退貌。2. 今古:指过去和现在。3. 知恩力:知道感激别人的恩惠。4. 伤嗟:哀叹。5. 狼藉:杂乱。 【赏析】 “冰泮春池日,野岸花狼藉”:春天,冰融化了,阳光照到池面上;野岸上,鲜花散落一地。这两句诗写春景的明媚和生机勃勃,也暗含佛家禅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短暂的存在,一切都会消失。诗人用“冰泮”、“花狼藉”等形象描绘出一幅春日景色
【注释】 金刚:梵语的音译,意指坚固不摧。无尽颂:佛经《金刚经》中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入诸佛土,到彼一切众生所,终不为护。”这里用“无尽”二字表示佛祖对众生的慈悲与护念。第十七:诗篇中的序号为编者所加。 经行:即游行、布道。谁得见:谁能够看见或了解。假相:虚假的表象。天真现:真性显露。 不得志公时:指没有达到佛祖的境界,无法领悟佛祖的意思。也是深秋扇:意思是说,没有达到佛祖境界
注释:这首诗的意思是,佛的本性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就像室内的灯光一样,明亮而纯净。佛并没有特定的形象,而是以“真如”来表现。 赏析: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佛的无相、无边、无尽、平等、真实等特质。诗中的“千灯晃”象征着佛的智慧光芒,照亮了人们的心灵。而“真金相”则象征着佛的真实本性,即“真如”。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意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句原文: 菩提真无人,圆知见可可。 若言更不会,丙丁来求火。 注释: - 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又称悉达多、释尊等。 - 丙丁:佛教中指天干中的第三和第四位,这里可能指的是火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释迦牟尼的教诲,强调了真理的超越性以及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诗中通过“菩提真无人”和“圆知见可可”两个短语,表达了对佛陀智慧的赞美,指出佛陀的智慧如同无边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