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印肃
颂古九十八首 其七十一 带识髑髅拨死尸,个中许道实难为。 任渠碎我骨消散,终须不赚释迦儿。 注释:带识的骷髅拨弄着死去的尸体,其中的道理确实难以理解。任由他打碎我的骨骼散去,我最终还是不会亏待释迦牟尼的儿子。 赏析:这首诗以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为主题,通过描述骷髅与尸体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因果循环的深刻理解。诗中的“带识”一词,暗示了生命的有限性,而“骷髅”则象征着死亡和腐朽
释义:在探求宗派和分辨真伪时,要当心不要被迷惑; 逐渐地从根源上深入到洪水之中,直到现在还没有见到它的踪影。 注释:宗派:指宗教或学术派别。摝眼睛:比喻辨别真伪、是非的本领。洪波:大波浪。形:踪迹,痕迹。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当时学术界中一些不良风气的自我批评。诗中指出:“在探求宗派和分辨真伪时,要当心不要被迷惑”,告诫人们要有鉴别的能力,不能随波逐流,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否则就会陷入泥潭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信地无闲处,知心用不非。 - 注释: 深信佛法遍于世间每一寸土地,其真理无处不在,无需寻找特殊之地。 - 赏析: 此句表达了佛法的普遍真实性和普遍性,强调无论在何处,只要心中有佛法,就能得到指引和帮助。 2. 微尘佛国土,妙在一毫釐。 - 注释: 即使是微小如灰尘的佛土,也蕴含着深刻的佛法智慧,其妙处在于细微之处。 -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佛法的本质不是宏大或宏伟的
注释:洞山的修炼还没有完全成功,太老(指道教中的老子)钻龟(占卜用的龟壳)也很少能分辨出吉凶。有的东西本来就是先天存在的而不依赖于外在的表现,怎么能说它和后天的颜色交相辉映呢? 赏析:这是一首以颂扬道教思想为主题的诗作。通过描述道教中的某些现象,表达了对道教教义的认同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某种看法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颂古九十八首》中的第六十二首。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译文、关键词注释以及赏析: ``` 见道不生机,生机不见道。 青峰年年青,白水常浩浩。 生熟路不通,迷悟俱不到。 青白未萌前,乐普大深奥。 ``` 逐句释义与译文: 1. 见道不生机,生机不见道。 - 见道:指领悟到事物的真谛或道理。 - 生机:这里指的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状态。 - 不生机:意即没有这种状态
注释: 万里草不生:形容环境艰苦,没有草木生长。 三昧号无诤:三昧是禅宗术语,指的是达到心性的空灵状态;无诤则表示没有纷争和争执。 梦游观玉境:梦中游览仙境,比喻修行到了很高的境界。 毕竟是谁行:究竟谁在行动,指代修行者自己。 在处曼曼地:在任何地方都要保持恭敬谨慎。 只道无两般:只认为没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或境界。 法门非出入:佛法的入门不是简单的进出,而是深入到心灵深处。 学者莫颟顸
【译文】 道人到处讲经说法,都把真如的法门完全展示出来。 如果只是追求言句,未免太拘泥了。
这首诗是颂古的第九十八首,也是其中的第五十八首。 我们来解读一下诗歌的内容和含义: - “察明表重验虚无”: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仔细地观察和验证事物的表象和本质,以此来揭示虚无的存在。在佛教中,“察明”指的是对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而“重验”则是指通过实践和检验来验证这些观察的结果。 - “不久堪为唱导师”:这里的“唱导师”可能是指一个能够教导他人的人或事
释义: 提线放线能知深浅,火上烤山预知适宜。不要觉得只是逢场作戏,必须对病施以良方。 注释: 1. 提轮放线:提线放线是纺织工艺中的一种操作方法,通过拉动和调整线轴上的线来控制织物的宽度和密度。 2. 深浅:指物体表面的深浅程度,此处比喻事情或问题的轻重程度。 3. 把火烧山:把火烧山是古代一种迷信做法,认为用火烧山可以驱邪避凶、祈福求安。 4. 宜:适宜,合适。 5. 莫道:不要说
青天白日常常相辉映,眼睛明亮才能看清猕猴镜。 自从旷劫以来不擦拭,知音人空举起无生经。 注释: 1. 青天、白日:指日月,比喻贤明的君主。 2. 旷劫:佛教语,指极长的时间。 3. 知音:这里指有眼力的鉴赏家。 译文: 在晴朗的日子里,明亮的太阳常常与月亮相辉映,只有眼睛明亮的人才能看清镜子中的猕猴。从旷劫以来,没有人擦拭过它,因此即使有识见的人也无法理解它的意思。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