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臣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感慨。以下是逐句的释义: 五子诗谢山人榛 "五子诗"可能是指五子咏史诗,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类型,以五言或七言的形式赞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或事件。"谢山人榛"可能是对某个特定历史事件的赞美,或者是某种精神象征的表达。 天地亦寥寥,斯人怀苦心。 天地虽然浩瀚无边,但这个心怀悲悯的人却感到孤独和无助。 弱冠厉高羽,翩𦒘翔艺林。 年轻人立志高远
杨氏园亭饯别谢榛二首离思忽超越,逍遥事行游。 散步过华池,芙蓉夹芳流。 悲哉蟪蛄鸣,凄切动我愁。 凝霜莽零落,明月澹飞楼。 感此岁华暮,耿耿生百忧。 居者不可去,行者不可留。 去留两不惬,何以慰绸缪。 注释: 1. 离思忽超越:离思忽然超越了。 2. 逍遥事行游:自由自在地到处游玩。逍遥,自由自在;事,做事情;游,游玩。 3. 散步过华池,芙蓉夹芳流:散步经过华美的池塘,荷花在花间飘香。 4.
【注释】 《留别京洛诸游三首》,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与君”,指诗人对朋友的情谊。“金石谋”,指君臣、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可同生死、共患难,如古代的金石般牢固。“孉娱”,指欢乐。“天一涯”,意谓天涯遥远。 【译文】 与你结交在心,但世人不会了解。 你如何能和我同心谋划? 我忽然感到了离愁别绪。 欢娱的时光不再来,令人深思而心悲。 你回到朝廷,我将远去天涯。 江湖辽阔浩渺无边,见面无期。
秋夜省直 驱马即高扃,秉烛照清池。 冉冉见芙蓉,白露被华滋。 仰见明月光,三星灿以垂。 蟋蜶鸣重阶,繁声一何悲。 感之长叹息,嗟此阴阳移。 鹿鸣思野草,宿鸟怀故枝。 人生贵帝志,羁栖亦何为。 行行返旧服,去去清江湄。 此意良未申,空令达士嗤。 注释: 秋夜,指秋天的夜晚。省直,指入朝值班。 驱马即高扃,秉烛照清池。驱马登高屋,手持蜡烛照池塘。 冉冉见芙蓉,白露被华滋。荷花渐渐露出水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下面是对每句诗的释义和赏析: 1. 鸣佩下紫霄,岩岩府中趋。 —— 鸣佩:指佩玉发出声响,表示恭敬。紫霄:指天上。岩岩: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府中:指官府内部,这里指朝廷。趋:快步行走。这句诗描绘了官员们恭敬地进入朝廷的场景。 2. 冠盖灿以繁,群吏肃前隅。 —— 冠盖:指官员的帽子和车盖,代表尊贵身份。灿:形容华丽。群吏:指众多官员。前隅
【注释】 寄江乡旧好:写给在家乡的好友。旧好:老朋友。江乡:指作者故乡的江边。故人:老朋友,这里泛指作者所怀念的人。渺天末:茫茫天涯。江湖阻书告:因江湖阻隔而无法寄出信件。阻:阻碍,阻止。忽接琼瑶音:突然收到珍贵美好的来信。琼瑶:美玉。绵绵来远道:书信从远方飘然而至。绵绵:形容信使行走缓慢。相报:互相赠送礼物以答谢对方。他物贻:其他物品的礼物。贻:赠与。君:您,指作者的朋友。所好:喜好的东西。
杂诗二首 结发事明主,忠义谅独持。出门远眺望,荆棘生路岐。 路岐阻且深,惆怅何所之。中心既不回,艰危何足辞。 不暇恤其躬,安能顾所私。譬彼东流川,九折常如兹。 昔为志士模,今为壮士规。寸心明白日,比德千园葵。 译文: 年轻时就侍奉明君,忠诚正直地坚守着自己的信仰。走出门去远望天空,只见前方荆棘丛生,道路曲折难行。道路崎岖险恶,令人感到惆怅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内心坚定而不动摇
冉冉江上兰,灿灿江中芷。 译文:江上的兰花慢慢展开,江中的野草灿烂绽放。 注释:冉冉(rǎn rǎn):形容缓慢的样子。江上兰、江中芷:都是比喻朋友。 我友远行投,驾言遆(zài)江汜(fù)。 译文:我的友人已经远去,他驾着船只驶向远方。 注释:我友远行投:我的朋友们已经远去。 驾言遆(zài)江汜:驾着船驶向江的另一边。遆(zài):同“棹”,划桨的意思。 江汜波浪深,叹息从中起。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时,首先读懂全诗,理解诗意;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语句,指出其表现的景物或诗人的情感;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效果。注意答题时要准确全面概括诗句意思,并注意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 “驱车事行游,岩畔见芳草。芳草绿以萋,采之遗所好。”此二句写诗人驱车出游赏景,看到路边的芳草便采摘下来留作纪念。 “徘徊岁云晏,悠然伤我抱
《萱草词》四章为伊母夫人赋 萱草芬芬兮,山之侧。对芳芷兮,远丛棘。嗟彼秋风兮,还以仆。 俾其枝日偃蹇而不可起兮,何以慰此心之叹息。 【注释】 (1)“萱草”:《诗经》:“焉得谖(xuān忧)草?言树之背。”朱熹集传:“草名,背曰谖,言背井离乡,思慕之心,如草蔓生。” (2)“兮”:语气助词。 (3)“山之侧”:《楚辞·九歌·少司命》:“欲与兮异处,试与兮谋。” (4)“芳芷”:《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