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
【解析】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在黔中道经沅水,因“舟人告曰”:“自辰至酉,有雨。”作者即兴而作此诗。全诗以叙事为主,但诗人巧妙地将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烟景的喜爱之情。 “一夜漫山雨”:意思是说一夜之间,整个山谷都下起了大雨,“漫”是满的意思。 “三篙上水船”:意思是说船工撑着竹篙,划动船桨,让船在急流之中前行。“篙”是撑船用的竹杖。“水船”是指小木船,因为小船不耐久受激流冲击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题赵忠毅公癸卯年自书诗卷后(己巳)”是提示,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情感、手法及意境等。“高邑千秋节,中年一卷诗。艰难忧国事,慷慨息居时”大意是说,在高邑度过千秋佳节的时候,我写了一卷自己的诗;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忧心忡忡,壮志未酬而退居在家的时候,我也写下了这些诗。这两句是诗人回忆往事,抒发感慨的
诗句释义: 1. 春花未及看,及看夏初花。 - “春花”指的是春季时盛开的花。这里提到“未及看”,说明春天的花还没有完全开放。“及看夏初花”表明到了夏天的时候,这些花才刚刚绽放。 2. 树结蘋婆果,田生哈密瓜。 - “蘋婆果”是一种果树名,可能指的是某种果实。“田生哈密瓜”则直接描述了在田间长出的哈密瓜。 3. 抽丝成茧邑,割蜜散蜂衙。 - “抽丝成茧邑”中的“茧邑”可能是指由蚕丝制成的茧
《晓坐后院石坛(己丑)》是一首由宋代诗人所作,该诗通过描绘作者清晨坐在后院石坛上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诗句释义: - 侵晓石坛上:清晨时分,作者独自坐在后院的石坛上。 - 居然农圃间:石坛之上,竟意外地成为了农园与菜圃之间的交界处。 - 晨光销落月:随着清晨阳光的消散,月亮也渐渐隐去了光芒。 - 霜气肃边山:周围的山峦被一层淡淡的霜气所覆盖
【注释】 嵩阳:指洛阳。 颍水:即颖川,在今河南禹县南。 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北,因《诗经·小雅》中有“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句而得名。 萝月:指明月,此处指月色。 翠微:青山翠岭。 【赏析】 此诗写隐居生活的清静闲适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表现诗人的隐逸情怀和淡泊名利的志趣。首联点明隐居之地是洛阳,并总括了自古以来隐居之人的清高节操。颔联写隐居生活之幽静,洗尽俗尘;下笔写归隐之事,以颍水
翠应淡于羽,紫亦浅于薇。 远比西夷玉,新宜少妇衣。 石边自荏苒,雪里长芳菲。 报春何足论,耐得送寒归。 【注释】 1. 翠:指春天的景色。 2. 羽:比喻轻柔如羽毛。 3. 紫:这里指的是紫色的花朵。 4. 西夷:古代对西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呼,此处借指远方之地。 5. 玉:形容质地纯净、美丽。 6. 新宜:适合新季节的衣物。 7. 荏苒:植物枯萎的样子,这里形容报春花在石头旁慢慢生长。 8.
【注释】 万柳堂:唐白居易所建,位于长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曾在万柳堂写下《和三月二十日夜雨》诗:“散为飞絮轻如柳絮,积向庭阶重似陵丘。” 妙绘见鸥波:指眼前所见之景。 疏斋共听歌:即“与众僧共听梵呗”。 草堂围万柳:万柳堂周围长满了柳树。 剩水长芦占:指积水中的荷花。 孤亭老树多:即“万柳堂旁的孤亭老树很多”。 若非诗卷在:如果没有诗人白居易的诗集在手边,则此情此景将难以忘怀
【注释】 万柳堂:唐白居易所建。庚午年,为宋光祖(1089~1140)所作《雨后游万柳堂》之第一首。 霁色:云气放晴。 驱车:驾车。趁晓行:趁着早晨的阳光出发。 寻沙:寻找沙滩。辙迹:车轮压过的痕迹,即车辙。 访寺:拜访寺庙。 屋外青林合:屋外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合:同“合”字,指聚集、会合。 楼前绿野平:楼前的田野是绿色的原野。 那见:哪能见到。古人情:古时候的诗人情感。 赏析: 这首七律
【解析】 本诗的翻译: 何来冬岭上的树木,原来那是海棠花的树枝。 百花凋零的时候,只有这海棠花盛开鲜艳。 它凌驾高山直垂青天,不畏惧严寒冰雪沾湿了燕支山的花枝。 桃李等其它花卉在春风中开放,而它却要在冬天独自与寒为伍。 赏析: “何来”二句,诗人从海棠花的枝叶着笔,以“万卉雕零日,此花秾艳时”,写春天百花凋谢、落尽,独有海棠花盛放,鲜艳夺目。这里用“雕零”“秾艳”两个反义词来描绘
【注释】 万里西南地,人间别有天。——诗人以“万里”形容滇南的广袤,“人间别有天”是说这里与中原不同,别有一番天地。 三春不归雁,六月未鸣蝉。——诗人用“三春”“六月”来指代季节,意在说明这里气候宜人,没有北方那种酷暑。 便面凉停扇,深衣夏亦绵。——诗人用“便面”“凉停扇”来形容这里的炎热,而“深衣夏亦绵”又是说这里的炎热与中原相比有过之而不不及。 却嗟唐宋客,诗句少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