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心月
【诗句释义】 把手同归者,琅琅笑语新:这两句描述的是诗人与同伴们手牵手一同回到家乡的场景。"把手同归者"指的是和作者一样有回归之心的人;"琅琅笑语新"则描绘了他们欢快的笑声和新鲜的话语。 移身藏北斗,举步入南辰: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追求高远境界的情感。"藏北斗"意味着将自己比作北斗星,象征着高尚的精神追求;"举步入南辰"则表示自己要像北斗星那样高耸入云,进入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 少室残冬雪
【译文】 虎丘的家族风范,内心空荡、外表也空荡。 十分的财富,十分的贫穷。 有时高调宣传,有时假装哑巴装聋,还是那平常的小脱空。 【赏析】 《偈颂一百五十首·其一百十》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贯休(832-913),字德隐,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诗僧。他俗姓姜,自号秋堂先生和渤海县隐士,今存诗400余首,以佛理入诗,语言浅显易懂。他的诗作多写佛教故事,富有禅理,表现了他对世事的洞彻与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注释】偈:佛家语,指佛教徒的颂诗。其:代词,代指这首诗。座已升:僧人坐禅时,佛像已经升入座位,表示法会开始。衣已披:僧人穿的衣服已经被穿上,表示法事进行完毕。作么生说:说什么。么生,什么。雪消去:雪融化了。自然春到来:春天自然会到来。 【赏析】这是一首禅宗颂诗。全诗以雪喻心,以春风喻性,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 首句“座已升”是说,和尚们都坐好了座位,开始了法事。次句“衣已披”是说
药山休去,直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时现前。 注释:药山(即慧能,唐代禅宗六祖),不要离去,你直接显现出三十二相和八十种美好,全都一下子呈现在你面前。 然虽如是,也好与一杓。 注释:即使如此,也不妨喝上一口。 赏析:这首诗是慧能的一首偈颂,表达了他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他认为,虽然人们可以直接显现出三十二相和八十种美好的形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已经完全解脱了。实际上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一百七 最初机,末后句。 —— “机”是佛学中指悟道的契机。“末后”是指佛教禅宗中最后一句。“有准绳”,指有标准、准则。“没规矩”指没有规范。 有准绳,没规矩。 —— 有规则,但没有规定,即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法则。 岂可错承当,岂可错分付。 —— 怎么能轻易地接受或交给别人呢? 注释:本诗通过描述一个关于机与末句的故事,强调了在面对问题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不能随意行动
【注释】 初三:指农历三月初三。十一:指农历十一月十一日,即重阳节。上上大吉:极好的意思。中九:古代以干支纪年,九月为中,故称。下七:古代以干支纪月,七月为下。有口挂壁,形容说话不流利,像嘴巴被挂住一样;比喻说话不得要领。双林:佛经里用来形容佛的住所,此处指佛寺。傅大士:傅大士是唐代高僧,曾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在天台山国清寺说法,后因功被封为“傅菩萨”。儒履道冠:儒家的帽子、道服
【注释】 偈颂:佛教语,梵语“偈陀”的简称。是佛教寺院里和尚念经时唱诵的一种韵律整齐、富有音乐性的语句。 其一百三:偈颂的序号。 有句无句:指有诗却无诗的格律和意义。 藤倚树:形容攀附在树木上。 树倒藤枯:比喻依附的人或事物失去依靠,无法生存。 毒蛇横路:比喻坏人猖狂,祸害人民。 咄咄咄:形容说话声音高而急促,好像蛇在叫唤。 缩头去:指逃避责任或困难。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图画
【注释】 “知之而行”四句:意思是说,懂得了道理就应该去实行。如果只是懂得了道理而没有去实行,那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对面”两句:是比喻,意思是说,在对方面前,自己好像面对千万里的白云一样,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言中”三句:意思是说,言语之中已经包含了一定的定旨(意旨),语言的音节之外还隐含着某种意义和宗旨。“斯门”两句:意思是说,这扇门是如此地幽静、寂静,好像无关锁一样,没有人来打扰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颂,通过描述佛陀在深山中修炼六载的场景,表达了修行者在静修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第一句 我佛入深山,六载冷相守 - 我佛: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 入深山:进入深远的山林中修行。 - 六载:六年的时间。 - 冷相守:形容环境艰苦、条件艰苦。 第二句 中夜一举头,南辰对北斗 - 中夜:半夜时分。 - 一举头:抬头看一眼。 - 南辰:指南星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八十九 直上觑,直下觑。 在佛教中,直上觑和直下觑通常指的是直接面对佛法的修行者。这种修行方式强调直接体验和领悟佛法的本质,而非间接地通过文字或理论来理解。这反映了佛教强调实践、直觉和个人体验的特点。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直上觑和直下觑的形象,表达了一种直接面对真理和佛法的态度。 七佛已前,闲家泼具。 七佛是指佛教中过去佛的七个代表人物,分别是:燃灯佛、法力王佛、宝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