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心月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八十九 直上觑,直下觑。 在佛教中,直上觑和直下觑通常指的是直接面对佛法的修行者。这种修行方式强调直接体验和领悟佛法的本质,而非间接地通过文字或理论来理解。这反映了佛教强调实践、直觉和个人体验的特点。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直上觑和直下觑的形象,表达了一种直接面对真理和佛法的态度。 七佛已前,闲家泼具。 七佛是指佛教中过去佛的七个代表人物,分别是:燃灯佛、法力王佛、宝相佛
【注解】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九十六: 与么也在我,不与么也不在我。 明眼汉担拄杖绕天下横行,为什么透些子不得。 译文: 如果执着于这些,就落入了执着的窠臼; 如果超越这些,也落入了执着的窠臼; 那些能明察秋毫的人拿着拄杖到处走, 他们为什么不能看透这一切呢? 赏析: 本篇为《颂古百则》第九十六则。“与么”指执着于某些事物或某种境界、观念。“不与么”指超越某些事物或某种境界、观念
注释:天地高远,山川遥远。秋风吹动衣摆,我拄着拐杖跳了起来。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首句“天高地迥”描绘了广阔的天地景象,给人以深远、空旷的感觉。第二句“海阔山遥”进一步扩展了这种宽广的视野,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壮美。第三句“秋风袭衣”则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征,秋风凉爽而清新。第四句“拄杖𨁝跳”,则展现了诗人在秋风中欢快的心情,尽管身体有恙但仍然乐观积极。总的来说
我们将这首诗逐句进行释义。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九十一: 法身向上法身边,会得咸通无后先。 一个矬来一个跛,担为一担更无偏。 接下来是译文的翻译: 偈颂第一百五十首 其九十一: 法身向上法身边,悟得了咸通无前后之分。 一个矮小的人和一个瘸子,担着担子更加平等无私。 注释与赏析: 1. “法身”在佛教中通常指的是佛陀或众生的本性,即不生不灭、不垢不染的真实自性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其主题是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 一句子,有时坐断乾坤笼罩今古,有时风高月冷海晏河清,有时变化晦明兴云致雨。 - 一句子:这是整首诗的主题句,表达了世间万物的变幻不定,有时如乾坤般笼罩一切,有时又如风高月冷般寂静无声。 - 坐断乾坤:意为主宰一切、掌控全局。 - 今古:指现在和过去,形容时间之长。 - 风高月冷:形容夜晚的寂静、冷清。 - 海晏河清:形容海面平静、河水清澈
注释: 凭栏凝视,眼中所见是旧日的山川,层层叠叠的山峰被晨雾笼罩,仿佛在梦中。这不是谈论梦的事情,而是说今天是一个普通的年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凭栏远望,眼中看到的是旧日的山川,层峦叠嶂的山峰上,晨雾缭绕,如同梦中的景象。然而,诗人并不认为这是梦境,而是一种真实的自然景观。这种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使得诗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诗人也通过这种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受
久晴不雨则旱,旱固可忧。 久雨不晴则涝,涝亦可忧。 不旱不涝,尤为可忧。 不曾下得春时种,空向田头望有秋。 诗句释义与翻译: 1. 久晴不雨则旱:“久晴不雨”指的是天气长期晴朗没有降雨,“则旱”则是结果,即干旱的情况出现。这里的“旱”是指严重的干燥和缺水。 2. 旱固可忧:“固”表示肯定的意思,“可忧”表示担忧或忧虑。这句话表达了长期的干旱情况确实令人担忧。 3. 久雨不晴则涝:与前句类似
这首诗的原文是: 偈颂一百五十首其九十二 平怀常实事同风,正在昏昏梦寐中。 扶起脊梁重猛省,莫教蹉过五更钟。 注释解释: 1. 平怀常实事同风,正在昏昏梦寐中。 2. 扶起脊梁重猛省,莫教蹉过五更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处于梦境中的状态,他常常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心情,做事总是实事求是。然而,他在梦中却陷入了混乱和迷失状态,无法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为了找回自我,他需要重新振作起来
注释:白发垂垂,如同一叶孤舟;今年贫穷,似乎又比去年更加贫困。我不住在山里,也不以山为主宰,而是让水石烟云也笑我贫穷。 赏析:诗人用“白发垂垂一叶身”形容自己年老体衰、生活贫苦的状态,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住山不与山为主”一句,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最后,“水石烟云也笑人”一句,诗人以幽默的笔触讽刺了社会现实的不公和冷漠
注释:百丈禅师下堂时,云门禅师用顾鉴咦来评价。我前进前双手合十站立,这到底是怎样的境界,谁能知道呢? 赏析:这首诗是禅宗公案诗,记录了云门禅师对百丈禅师的评价。百丈禅师在下堂时,云门禅师用顾鉴咦来评价他。"进前叉手立"是指百丈禅师在云门面前叉开双手站立,"端的许谁知"是指云门禅师无法理解百丈禅师的境界。整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位禅师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也展示了禅宗思想的深邃和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