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心月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密密绵绵细著工:形容花朵或植物生长得非常繁茂,细节精致。 从来此室不通风:指这间屋子空气不流通,没有阳光照射进来。 庭前三尺齐腰雪:形容院子里的花木高大,枝叶茂盛,积雪厚达三尺,如同披戴了雪白的衣裳。 身在霭然和气中:形容人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中感到身心舒畅,仿佛置身于一片祥和的气氛之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庭院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注释】: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八十七:偈,梵语“偈”的音译,是佛教徒念诵时的韵文体诗。 1、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 2、敲落珊瑚枝:珊瑚树枝被风吹折了。 3、白玉鞭头:珊瑚树枝的顶端,像白玉一样晶莹剔透。 4、直下垂:像玉鞭一样的枝干,笔直地垂下来。 5、香林家:指佛寺。 6、水晶宫殿草离离:佛寺里的草长得茂盛繁密,像水晶宫一样晶莹剔透。 7、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的景象,风吹过的瞬间
``` 罗笼得住,以此却不住。 呼唤不回,以此却又回。 且誵讹在什么处,恼乱春风卒未休。 【注释】 1.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一种对世俗诱惑和内心挣扎的深刻理解。 2. “罗笼”象征着束缚和限制,而“住”则表示被束缚的状态。 3. “呼唤不回”指的是即使尝试抵抗或反抗,但最终仍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反映了一种无奈和无力感。 4. “誵讹”可能是指某种错误或误导
诗句释义 1. 道远乎哉,触事而真: - “道”:这里的“道”可能指的是禅宗的“道”。 - “触事而真”:接触事物就能领悟到真理。 2. 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 “圣远乎哉”:圣人(高僧或禅师)离世俗太远了,好像难以触及。 - “体之即神”:通过实践和体验(体认),可以达到精神的高度。 3. 百丈遭喝,三日耳聋: - “百丈”:可能是对某位高僧的代称。 - “遭喝”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和内容: 第一句: 犀牛扇子破多时,全暗全明。 - 注释:比喻某种情况或问题长期存在,始终不明不白。 - 译文:就像犀牛的毛被撕裂一样,事情已经困扰了很长时间,结果却是完全的黑暗与明亮并存。 第二句: 问著元来总不知,最为亲切。 - 注释:尽管困惑却始终无法解决,反而更显得亲近和真实。 - 译文:对于这个问题,我从未真正知道答案,但它却是最接近真相的。
注释: 四月十五,云龙风虎。 这一天是四月十五日,云彩像龙,风像虎一样。 扫荡欃枪,肃清寰宇。 扫除了欃枪般的彗星,使天地变得清明。 五月十五,松峦竹坞。 到了五月十五日,松树成林,竹林幽深。 明月作龛,白云闭户。 月光照在地上,如同月亮做的小屋子;白云飘在空中,如同关闭的门户。 即今六月十五,毒蛇横古路。 现在是六月十五日,毒蛇横行在古老的道路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观察自然现象
【注释】山前田地:指田中庄稼。灵苗:指庄稼。主:主宰。喜见:很高兴见到。灵苗战晚风:指庄稼在晚风中挺拔茁壮。将谓年年求岁稔:认为每年祈求丰收。由来岁岁愿年丰:历来每年都希望能丰收。 【赏析】这首诗是写农事的。开头两句,写田野上庄稼长势良好的景象,“谁为主”是说田野上的庄稼长得茂盛,是它们主宰着这片土地。接着两句,写农民看到这些庄稼,心里非常高兴。他们盼望多年之后,能有个好收成。最后两句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八十六 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于法等者,于食亦等。 法食双运,平等普熏。 注释:在吃食物的时候,也是在遵循佛法的。在遵循佛法的时候,也是在吃食物的。佛法和食物是并行的,都是平等普照一切人的。 赏析:这首诗主要强调了佛法与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无论是在修行还是在享受美食时,都应该遵循佛法的原则,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佛教的一种生活哲学
【注释】 1.偈颂:佛教经文唱诵时的赞颂,是佛家的一种文学形式。 2.钟阜龙盘:钟山(今南京紫金山)的山势犹如一条蟠曲的巨龙。 3.石城虎踞:石头城的形势就像一只蹲坐的猛虎。 4.牛首横前:指金陵的南门——中华门。 5.方山傍住:指南京的北门——聚宝门。 6.正传阁上一观:指游览南京城墙上的城门时所看到的景色。 7.不觉双眉陡聚:形容登城时看到美景而心情愉悦。 8.秦淮一带西流去
这首诗的原文是: 风磨湛湛真空体,雨洗如如法界身。 大地山河并万象,今朝与佛共生辰。 逐句解读: - 「风磨湛湛真空体」:「风磨」比喻佛法的教诲如同风磨石般不断地磨砺人心,使其达到清净无暇的境界。这里的「真空体」指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纯净无瑕的状态,是佛教中描述最高境界的一个概念。 - 「雨洗如如法界身」:「雨洗」则比喻佛法的教诲如同雨露般滋润万物,使众生的内心得到净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