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成
【注释】 六虚:指天地万物。奈缘:无奈,无由可说。蒙瞽:指不明事理的人。试教:试问。傍人看:旁人看一看。 【赏析】 《论语·子罕》篇有云:“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的这一思想,被后世奉为“孝”与“忠”的最高典范,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的重要原则,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和推崇。 在古代文学中,以“忠”为题材的作品颇多,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白发三千丈
【注释】 子:孔子。心俯仰一无欺,子贡自谦其学问虽深,但心中却毫无虚假,即“夫子之道,忠信而已矣”(《论语·颜渊》)。由: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尚:还,尚且。疾病:指病重。请祷:向神请求祈福。孰:谁。分:区别、分别。 【赏析】 此诗是子贡对孔子的颂扬。子贡说:“老师你为人处事,始终如一,没有一点虚假。你的学生仲由虽然才识不深,但他还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当老师病危时,他仍不忘向神祈祷
``` 论语绝句 读易工夫恨不深,晚年方见圣人心。 如何五十云无过,盖欲从初学到今。 注释: - 读易工夫恨不深:通过深入研究《易经》,感到自己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 晚年方见圣人心:在晚年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圣人的心性与智慧。 - 如何五十云无过:即使到了五十岁,也没有犯下什么错误。 - 盖欲从初学到今:大概是想要从头学起,到现在都没有停止学习。 赏析:
注释: 做人的确很难,临死还把手足当作看。 如今免除一身之累并非小事,除了身体还有其他的烦恼。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人生哲理的诗,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首句“做人真个亦诚难”,道出了做人的艰辛与不易;次句“临死犹将手足看”,则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无奈;最后两句“今免一身非细事,一身之外更多端”更是强调了人生的复杂与多变。这首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注释:要了解画工的真功夫,必须要画得有神韵。孔子门下的弟子,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他们的画像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当时的孔圣人。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画工技艺的诗句。诗中强调了“画人须是画精神”和“画出当时活圣人”两个观点。前者指的是画人的关键是要有神韵,后者则是说孔子门下的弟子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他们的画像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当时的孔圣人。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画工技艺的赞赏
富贵要之不可求, 求之无不反招尤。 他若来时不自由, 何如且只从吾好。 注释解释: 1. 富贵要之不可求:富贵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孔子认为追求财富和地位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孔子认为不应该追求富贵。 2. 求之无不反招尤:追求财富和地位往往会导致失败和错误,因此孔子认为不应该追求这些。 3. 他若来时不自由:如果他来(指别人)时,我不会感到自在或者快乐。这是因为我已经追求过财富和地位了
注释: 论语绝句: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通过描绘一幅图画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 试看迷途一瞽蒙:试着看看迷失道路的人,就像瞎子一样迷茫。 若还无相岂能通:如果还没有相互理解怎么能通达呢? 力行未到安身处:只有行动到了才能找到安身之处。 不免依他入个中:无法避免地要依赖他人进入其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作者认为,人们在迷茫和困惑中,如果没有相互理解和支持,是无法找到出路的
箾韶深寓舜之心,夫子闻之感亦深。 三月遂忘于肉味,谁知千古遇知音。 注释: 1. 箾韶:指舜的《韶》乐。 2. 深寓:寄托深远。 3. 夫子:指孔子。 4. 三月:比喻时间短暂。 赏析: 这是一首以孔子听到舜的韶乐而感叹为背景的绝句。诗中通过描绘孔子听到舜的韶乐而感慨万分的场景,表达了他对舜的深厚感情和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孔子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
愿乘车马衣轻裘,便与颜回论不投。 诗句释义: 愿乘车马衣轻裘,便与颜回论不投。 - 愿乘车马衣轻裘:表达了想要出行的愿望,渴望通过马车和轻裘来享受旅行的乐趣。这里的“愿”体现了一种愿望或期待的情绪,“乘车”则直接描述了出行的方式和状态,而“衣轻裘”则描绘了出行时所穿衣物的特点,即穿着轻便且保暖的衣服。 - 便与颜回论不投:与颜回讨论却无法投合。这里的“颜回”指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他以谦虚著称
【注释】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算来:看来。 寻常:一般,平常。 不比:不如。 颜子:即颜回(公元前526-前489),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孔子的学生,以德行著称。 大家:众人或大家。 商量:商议。 【赏析】 首句“算来此亦是寻常”,表达了作者对《论语》这一书籍的平凡看法。作者觉得这部书和其他的书一样都是平凡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二句“不比其他味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