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成
诗名:论语绝句 张九成 〔宋〕 仁体从来大似天,事之方见失于偏。 是何尧舜有为病,一或容心便不然。 注释与赏析: 1. 诗句解读: - “仁体从来大似天”:此处“仁体”指的是儒家所崇尚的仁爱之心,即人的本性应如天地般广博、无私。而“大似天”表达了这种仁爱之大无边无际,如同天空一样辽阔无垠。 - “事之方见失于偏”:这里的“事”可以理解为世间的一切事务或行为。"方见"即开始显现或表现
注释: 看来商颂继承了关雎,乱辞为终始是初。 试着把始末篇章比较,洋洋风雅岂是虚妄。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通过比较商颂、《诗经》中“关雎”以及乱辞的起兴作用来表达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与赞同。 “看来商颂继关雎”,此句表明作者认为商颂在形式上继承《诗经》的《关雎》;而《诗经·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中第一篇,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头,后四句皆用比兴手法
注释:我所说的“毋”,绝不是“没有”的意思,我是在说,我门人的见解和我的相去甚远。如果圣人的学说真的断绝,那“毋”又有什么用呢?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孔子学说的深刻反思。诗人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有其独到之处,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他通过比较“毋”和“无”的区别,来说明孔子学说的特点。他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强调“无”,但实际上,这种“无”并不是真正的“无”,而是“非无”。因此,他提出了一个疑问
注释: 论语绝句:这是一首论语的绝句。 子云: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他曾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后被贬为中郎将。 文不在兹乎:意在表明文章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而是在其表达的思想内容。 岂与常人论有无:意指文章的价值不在于是否具有形式上的有无。 兴丧亦皆天意尔:意指出于自然的兴亡变化都是上天的意志。 匡人于此莫如予:意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比得上我理解这种天命的更深入。 赏析:
注释:我已经对万事万物有了清晰的认识,何必再去推求其中的道理。从此,我明白了有无都不成立,有了知识反而会累赘无知。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于万事万物有了清晰认识后的感悟的诗。诗人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一颗平静的心去接受生活中的一切,不要过于纠结于其中的是非得失,因为无论有无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有知和无知并不是绝对的对立,有知可能会带来累赘,而无知则是一种解脱
注释:君子经常使用权术,但是关键不在于此,关键在于此法是否允许流传。要顺应经书的教义,必须由君子来完成,君子遵循此法就会自然而然地完成。 赏析:这是一首关于君子如何使用权力和权术的诗。诗人认为,君子应该善于使用权术,但是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他们是否能遵守经书的教义。如果君子能够顺应经书的教义,那么他们就能自然而然地完成事情。这首诗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注重道德修养
释义: 孔子在世时,子路和冉求等七人曾跟随他游历列国。孔子去世后,子路和冉求等人又去卫国,途中经过蒲地,见孔子墓地旁的一棵棠梨树下有一只狸猫,于是用箭射杀了它,并把狸猫剖开,将狸猫肚中的一块肉取出来献给孔子墓前的石柱。孔子墓前的石柱上刻着“孔子之孙孔汲,敢言之”的话。孔子墓前的石柱被毁后,子路、冉求等人便改道而行,不再从孔子墓前经过蒲地。孔子墓前的柏树因长年失水而枯死,孔子墓地周围的土地也荒芜了
注释: 论语绝句:这是一首以《论语》内容为主题的七言绝句。 游遍诸侯志不伸:意思是说,孔子周游列国,但始终没有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困穷几与死为邻:意思是说,孔子在贫困之中几乎要放弃生命了。 大哉博学称夫子:意思是说,孔子的学问非常伟大,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 独有当时一党人:意思是说,在当时的儒家学派中,只有孔子一人是真正的君子,其他人都只是虚伪的小人。 赏析:
诗句:射宿有心阴中物,钓纲终是不无心。 译文: 射宿之心如同隐藏在阴暗中的宝物,然而钓鱼的线却始终是不放松的。 注释: - 射宿:指星宿中的“房宿”,古人认为它是一颗明亮的星星,代表着高贵和神秘。 - 心阴中物:表示内心深处藏着某种秘密或宝藏。 - 钓纲终是不无心:表示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保持着对目标的追求和执着。 赏析: 本诗通过描绘射宿之星与钓鱼者的形象,表达了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诗句释义:仁心在我心中,只要一念之间,就能跨越千山之隔。 译文:仁心在我心中,只要一念之间,就能跨越千山之隔。因此,我明白无法区分狂人和圣人,已经看到了前贤的一点端倪。 赏析: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仁心的理解和追求。他认为,仁心是内在的,一旦形成,就可以超越外在的障碍。他以“苟差一念隔千山”为喻,说明即使有再远的距离,只要有了仁心,就能感受到对方的心意。最后一句“已见前贤露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