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昭
【注释】 范缜:南朝齐梁间人,著有《神灭论》。陆龟蒙:唐代文学家,著有《笠泽渔隐集》等。“效范陆体”即仿效范缜、陆龟蒙的诗风。“小屋料理初毕”即整理好屋子。 “坐拥重衾覆暖炉”:坐着,用被子盖上温暖的火炉。“一龛”(kān)如橘蛰潜夫:指火炉中煨着的橘子(橘皮)。“橘”通“橘”,一种果类;“蛰”是冬眠的意思。“蛰潜夫”是比喻冬眠的人。 青毡(zhān):青色的毡子,这里用作枕头。红藤几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诗人在西山道上偶遇的一幅幽静景象。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诗人所见所感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花藏竹掩小柴门,半架朱藤覆短垣。 首句“花藏竹掩小柴门”,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置身于山间小路,远远望去,一座古朴的小柴门被繁茂的竹林掩映着,显得格外神秘。竹子高大挺拔,绿叶婆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为这座小柴门增添了几分生机和灵气。 半架朱藤覆短垣
晨霁园中作 晨光破晓,天清气朗,无云蔽日,万物沐浴在初升的阳光下。 飒飒凉风至,草木沐浴在清晨的微风中,显得生机盎然。 草木明朝曦,青桐影在地。 太阳升起,万物沐浴在阳光下,青桐树的影子映在地上。 小院阗无人,苔径紫钱翠。 庭院里没有人影,只有一条长满苔藓的小径。 幽人午梦醒,自喜无尘事。 诗人午睡醒来,感到无比的宁静和舒适,因为没有人打扰他。 焚香对黄老,薙草命童稚。 诗人点燃香火
【注释】 ①闻蛩:听到蟋蟀的声音。蛩:蟋蟀。 ②“秋来”两句:秋天到来已有十天了,暑气还没有完全退尽。已:一作“过”。十日: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辰日。 ③忽:突然。虫声:这里指蟋蟀的鸣叫声。动:惊动。 ④绪风:残秋的余风。时入树:不时地进入树丛。 ⑤北斗:北斗星。渐:渐渐。沉城:逐渐降落到地面上。 ⑥欹枕无寐:斜靠着枕头睡不着觉。欹(yǐ)枕:侧身而卧。 ⑦二更天:深夜十二点为子时
八月十五日田间请客社日中秋并一晨,小陈蔬果会比邻。 尽情酒罢天将暮,扶醉人归月满身。 粳稻香中风渐劲,雁鸿声里夜初均。 长安歌吹诚如海,未必清欢若此真。 译文: 农历八月十五日,在田野里宴请客人。 这一天是社日和中秋节,清晨和傍晚的时间相加。 小陈家摆放着各种蔬果,与邻居们互相比较。 尽情畅饮之后,太阳即将落山,人们扶着醉意回家。 夜晚,稻谷的香气渐渐浓厚,大雁的鸣叫声逐渐清晰。
【注释】 (1)初夏:夏季刚开始的时候。西山道中:在西山上行走途中。绝句:一种绝句体诗,每首四句,共八句一首。 (2)雨后青山淡欲无:经过雨水的洗涤,山色淡雅,几乎要消失似的。(雨后),经过雨水洗涤,山色更加淡雅。 (3)晴光处处处满平芜:晴天阳光普照,到处是长满野草的原野。 (4)短策:短小而有力的马鞭。前生伴:前世的伙伴,指范蠡。范蠡,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越王勾践灭吴后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等内容。 首句“药阑东畔菜畦西”,写诗人从山道上下来,来到了药栏旁的菜畦中。药阑,即药栏,这里指代山道,也就是诗人所走的路。东畔,是说诗人来到药栏的东侧。药栏旁边,就是诗人下马的地方。药阑是古代用来种植草药的围墙,所以又叫“药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药阑旁边,是菜畦中的小路。
【注释】 1. 畏吾村:地名,在陕西延安。 2. 磨石口:地名,在陕西延安。 3. 时序倏已变,秋岚压接:指时间过得快,转眼秋天来临,山雾笼罩山峦。 4. 荒烟迷旧垒:荒凉的烟雾遮蔽了旧营垒。 5. 古木暗丛祠:古老的树木掩映着祠堂。 6. 摇落中年兴,渔樵出世思:秋风萧瑟,勾起了中年的感伤;打鱼砍柴的人,过着远离尘世生活。 7. 邮亭渺何许,树杪见青旗:渺茫的邮亭,在树梢上隐约可见旗帜。
柳丝蘸雨金千缕,山际浮岚碧一痕。 日晚牧儿驱犊过,炊烟浮出老人村。 注释:柳树的细长枝条被雨水浸湿后,像金色的线一样垂落下来;山间的云雾在天际飘荡,留下一道淡淡的痕迹。太阳落山了,放牧的孩子骑着牛走过,远处村庄的炊烟袅袅升起。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全诗通过描绘初夏西山道中的景象,展现了一幅生动而宁静的画面。首句“柳丝蘸雨金千缕”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柳丝比作金缕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小院凄清夜,新霜压冻烟。 - “小院”表明了环境的小巧和幽静。 - “凄清”形容夜晚的氛围冷清、凄凉。 - “新霜”指刚降的初雪或新下的露水,增加了夜晚寒冷的感觉。 - “压冻烟”暗示着冷空气让烟雾都变得凝固,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2. 风鸣黄叶树,月漏白云天。 - “风鸣”描述了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增添了一种秋天的萧瑟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