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已十日,残暑未全平。
忽听虫声动,能令凉思生。
绪风时入树,北斗渐沈城。
欹枕尚无寐,孤镫欲二更。

【注释】

①闻蛩:听到蟋蟀的声音。蛩:蟋蟀。

②“秋来”两句:秋天到来已有十天了,暑气还没有完全退尽。已:一作“过”。十日: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辰日。

③忽:突然。虫声:这里指蟋蟀的鸣叫声。动:惊动。

④绪风:残秋的余风。时入树:不时地进入树丛。

⑤北斗:北斗星。渐:渐渐。沉城:逐渐降落到地面上。

⑥欹枕无寐:斜靠着枕头睡不着觉。欹(yǐ)枕:侧身而卧。

⑦二更天:深夜十二点为子时,子时是古代记时法中夜半的时间,即现在的晚上11时至凌晨1时之间。

⑧孤灯欲二更:独自点着灯火,准备进入更深人静的夜晚。二更天:指深夜十二点。

【赏析】

此诗写秋末夏初之景,首句起势不凡,用一“秋”字勾勒出一幅秋意浓浓的图景,然后笔锋一转,写出暑气未消、秋意正浓的立秋时节,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接着,诗中又以听觉和视觉为线索,把读者引入一个充满凉意和秋色的意境中。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给人以清新之感。

首联“秋来已十日,残暑未全平”,诗人抓住立秋后天气变化的特点,描绘出立秋时节暑热尚未完全消退的景象。这里的“秋来”指的是立秋后的第十天,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前后。这个时期正是暑热最为旺盛的时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暑气开始逐渐消退。诗人通过“秋来已十日”这样的描写,为下文铺垫了一个时间背景。

颔联“忽听虫声动,能令凉思生”则转向听觉感受,通过对蟋蟀声音的描述,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气息。蟋蟀的鸣叫声在宁静的夜晚里显得格外清晰,这种声音似乎能够触动人的内心,让人产生一种凉爽的感觉。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蟋蟀的鸣叫声赋予了生命,使得它们仿佛有了情感和思想。这种表达方式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

颈联“绪风时入树,北斗渐沈城”则进一步扩展了诗歌的场景。这里的“绪风”指的是残秋的余风,它不时地吹进树丛中,给人一种凉丝丝的感觉;而“北斗”则是指北斗星,它渐渐降落到地面上,预示着黑夜即将降临。这两个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凉意的背景。诗人通过这些具体的细节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自然景观之中,使得整个诗篇都弥漫着一股清新之气。

尾联“欹枕无寐,孤镫欲二更”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状态。诗人斜靠在枕头上无法入睡,独自一人点着灯火准备进入深夜。这里的“孤灯”象征着诗人孤独的身影和内心的凄凉;而“二更”则是指深夜十二点,这是古人划分时间的名词之一。这两个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充满秋意、凉意和思念之情的意境。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寂静的树林之中,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