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深
【注释】: 瞿昙:古印度语,意为释迦牟尼。 菩提:即觉悟,佛教语。 漆桶:指破罐子,比喻无知之人。 才打破始信,从前灯是火。 今人学道不悟道,义路推寻外边讨。 大似团圞吞却枣。 【赏析】: 《偈一百二十首》的第四十首,诗人通过描述一个人对佛教道理的认识过程,表达了自己对于修行和悟道的看法。 “瞿昙学道时,菩提树下坐。”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释迦牟尼为榜样,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他认为
注释 - 偈一百二十首:佛教经文中,偈子是佛语或圣者言行的简练表达。这里可能指的是某部经文的节选。“偈”在这里表示诗篇,而“一百二十首”则表明共有120首诗。 - 其三十二:指这首诗的第三十二篇,即第一百二十首中的第二十二篇。 - 时人皆拜岁:在农历新年之际,人们通常会相互拜年祝福。“皆”表示全部,“拜岁”是指拜年。 - 山僧不贺年:这里的“山僧”指的是住在山上的僧人,他们通常过着简朴的生活
【注释】 九重天:指皇帝。官家敕:皇帝的诏书。唤起:唤醒。西庵瞌睡人:指梦中的人。为瑞为祥:是吉兆,吉祥的征兆。人莫问:不要问。金毛师子:金毛狮子。玉麒麟:玉麒麟,即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此二句谓梦中醒来,原来是皇帝的诏书唤醒了梦寐中的“瞌睡人”。 【赏析】 《偈一百二十首 其三十五》,此诗写梦中得旨,惊醒后的感慨。全诗语言朴实,意境高远,富有情趣,耐人寻味。 “九重天上官家敕”,起笔直点题旨
【注释】: 今日端午,指今天端午节;谢街坊,指在端午这一天,向邻里亲友表示感谢。时节因缘,意即时运、缘分;要举扬,指要庆祝、宣扬。莫问腕头缠百索,不要纠缠不休地问手腕上的百索是什么。且将粽子吃沙糖,暂且吃着粽子和沙糖。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端午节写的一首应景诗。诗人以简洁流畅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心绪。全诗共四句,内容简练而意味隽永。其中“莫问腕头缠百索”一句,既表现了节日的气氛
注释:这是一首偈子,描述了一个人在石公山找到了一个让人欢喜的地方。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石公山找到了一个让人欢喜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诗中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让人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注释】 偈:佛教用语,梵语音译的音节,即佛经。 其三十七:是第37首。 衲僧:指禅宗僧人。 风前句:比喻禅机。 拟:打算。 二三:二三个字。 【赏析】 这首诗是禅宗僧人对佛经的读诵和理解。 一室寥寥是何物,三贤十圣竭头参。 衲僧不会风前句,拟欲思量落二三。 译文: 一间屋子空荡荡,什么也没有, 三个贤人,十个圣人都到这里来参拜。 和尚不懂风前的禅机,想要思考,结果却想了二、三个字。 注释:
【译文】:岸边的白苹红蓼,在秋日里泛着淡淡的清香。短桨轻帆,任凭江水向东流淌。 【注释】: 1. 偈一百二十首其三十八:偈是佛教语,指佛说的法语。此处指诗的内容。 2. 白蘋:白色的苹草。 3. 红蓼:红色的蓼草。 4. 岸边:水边。 5. 秋:秋天。 6. 短桨:短小的桨。 7. 轻帆:轻薄的船帆。 8. 自由:不受拘束。 9. 要会:领会。 10. 长江:此指中国长江。 11. 依旧:仍旧。
【注解】 偈一百二十首 其三十九:此是一首描绘冬日农事的诗句,描述了冬天农忙时节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1. 十一月二十:农历十二月初十 2. 唤做大冬日:叫做最大的冬季 3. 张三贺郑婆:指的是张三去拜访郑婆 4. 李四拜王七:指的是李四去拜访王七 5. 早辰到夜:从早晨到晚上 6. 费尽平生力:用尽一生的力气 7. 唯有衲僧家,不打者鼓笛:只有出家人家里,不吹打乐器 8. 铁额昆崙儿
【注释】 口:口腹,指食欲。欣得计:欣喜于计谋已得。掩深关:关闭深关,隐居不问世事。醭:酒醉貌。无料处:没有料想的地方。又随缘业:又随顺因缘的因果报应。焦山:地名,在今江苏句容西北。此诗写作者隐居不出,自甘淡泊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隐居后的生活。首二句说:“我欢喜计谋已经得到,深关闭户以自隐。”这是说作者隐居后心情很平静,不再为名利而操心了。“口醭心灰”一句是说由于长期隐居
注释:心境顿然消融,方才能明白色即是空。想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就像海里航行要使用船桨一样。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禅宗修行者在领悟佛教真理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首句“心境顿消融”表达了修行者在领悟到佛性(本来面目)后,瞬间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心境变得平静而澄澈。第二句“方明色与空”则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境界的含义,即当修行者领悟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后,才能够真正理解世间万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