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深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芭蕉、葵花、社桑和海水等无生命之物的描绘,寓意深刻。 芭蕉闻雷开,还有耳么。 芭蕉在听到雷声后会张开,那么它是否还有耳朵?这里的“雷”是指自然界的声音,象征着生命的觉醒和感知。 葵花随日转,还有眼么。 向日葵随着太阳转,那么它是否还有眼睛?这里的“日”指的是光明和温暖,象征生命的活力和追求光明的欲望。 社桑知天风,还有心么。 社桑树知道天风的变化
【注释】 傅:傅大士,唐代高僧。种瓜:种植瓜果。 篮:篮子。热:晒。园中:瓜架下。提挈:携带。 服悦:心悦诚服。无争:不争。莫争:不要争论。尽向:全都向着。慈门,佛门,即净土宗的寺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描写了傅大士在瓜田设坛讲法,感化偷瓜人的故事。全诗语言平实,但寓意深远,富有教育意义。 第一句写傅大士在瓜田设坛讲道。“傅”是唐代和尚,姓傅名真,号大士,人称“南泉禅师”
注释: 谒法报庵主不值:拜访法报庵主却未见到。 道人云出山,轩窗有佳趣:道人说他刚出山,轩窗里有很多好趣味。 松竹自说法,客来点头去:松树和竹子在自言自语,客人来了点点头就走。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林景色、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的诗。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首句“谒法报庵主不值”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拜访法报庵主未能如愿的心情。颔联“道人云出山,轩窗有佳趣”则通过描述道人刚出山的情景
【注释】 寒山寺:位于江苏苏州西郊,始建于六朝。唐代贞观年间改名大圣寺。唐末又改为寒山寺。因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在此隐居而得名。 僧斋:僧人的斋食。 一味:一种食物或一餐饭。 啾唧:形容不满的样子。 憍陈如:即迦叶摩腾,东汉末年至三国魏时来中国传教,后入庐山建草庵居住并译经。 恁么说斋僧:这样的说法是欺骗信徒的。恁么,如此;恁么说,这样说。恁么,佛教用语,指“如是”。 【赏析】
在宋代释怀深的《家中四威仪其二》中,“家中住,早起开门夜闭户”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家居生活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 诗句:《家中四威仪其二》中的诗句为“家中住,早起开门夜闭户”。 - 译文:家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早晨起床打开门,夜晚关闭门,过着平凡而平静的生活。 - 注解:这里的“家中住”指的是家是人们的栖息之所,“早起开门”和“夜闭户”则展示了一种朴素而又规律的作息方式
题寒食花 寒食花无数,寂寥草莽同。 只因颜色少,留得老山中。 少艳人稀赏,无香蝶不知。 人心尚红紫,争看醉西施。 注释: 寒食节时开放的花朵很多,但因为花色较少而显得寂寥,与荒凉的草木相融合。 这些花朵虽然颜色稍逊于艳丽的花卉,但却因它们的存在而让老山林更加生机勃勃。 虽然花朵的色泽不出众,却依然有蝴蝶前来探访。 人们的心性偏爱鲜艳的颜色,却忽略了自然之美。
【注释】那伽:即“那伽摩”,梵文的音译,意译为佛、如来。定:指佛教修行中入定的境界。散乱:杂乱无章,心神不宁。 【赏析】《入定观音》是佛教经典之一,讲述的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成各种形象,以救度众生的故事。此诗通过描绘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形象,传达了慈悲救度众生的教义。首句“那伽常在定”,意为观世音菩萨始终处于入定的状态。第二句“无有不定时”,则是强调观世音菩萨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入定的状态
注释: 我来暂解包:我来这里暂时解开包裹休息。 困就长床歇:在旅馆中安顿下来,靠在软床上休息。 叮咛木上座:嘱咐木制的小凳子上的客人,不要多话。 莫苦多饶舌:不要让我的耳朵听到太多的闲言碎语。 一身同逆旅:我与你们一起是过客,也就是旅客。 三界若空花:我们如同世间的虚幻之物,一切都没有意义。 勉尔水云客:勉励你像流水和白云一样自由自在,不受束缚。 当求见作家:你应该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赏析:
释义:在家中行走,寻常的违逆与顺从并不需要争斗。 如果知道每一步都没有台阶,为什么还要在莲花之上生长呢? 注释: 1. 行:行走。 2. 寻常:平常。 3. 违顺:违背和顺从。 4. 争:争斗、争斗。 5. 若知步步无阶级:意思是说,既然没有台阶可走,那么每一步都是平等的。 6. 何必莲华脚下生:意思是说,没有必要再像莲华那样在脚下生长。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描绘家中行走的场景
注释:家中的四威仪,其中第四种是“卧”。我在家中躺卧时,无论是伸开脚还是缩起脚都可以随心所欲。如果能一直这样躺下睡到天明,才会真正相信参禅修行需要克服懒惰和懈怠。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家中的四种不同的睡眠状态,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他对于参禅修道的理解和认识,即只有真正放下世俗的束缚,才能真正体验到修行的乐趣。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一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