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祺
久在边城里,风霜不可论。 六亲皆骨朽,百战偶身存。 烽燧连天暗,沙尘惮日昏。 征人家万里,谁吊国殇魂。 注释与赏析: 1. 久在边城里:描述了诗人长期生活在边远的城镇,远离家乡和亲人,承受着风霜雨雪的洗礼。"久"字传达了时间的长久,"边城"则暗示了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环境的艰苦。 2. 风霜不可论:表达了面对自然的恶劣条件,诗人感到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默默地承受
《拟唐塞下曲九首·其九》是明朝诗人李昌祺的一首作品。下面将逐句释义这首诗的内容: 1. “大漠阴山外,霜天气候殊”:描述了一个荒凉的大漠和阴暗的阴山,以及天气的寒冷与变化无常。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边塞地区的恶劣环境。 2. “阴沙明远磷,寒日惨穷庐”:进一步渲染了荒凉的景象,阴沙上的磷火在远处闪烁,而寒冷的太阳使简陋的房屋显得更加凄凉
诗句解析 1. 铁骑蹴交河,衔枚半夜过 - “铁骑蹴交河”描述了军队如铁骑般踏过了河流。"蹴"是踏、踩的意思;而“铁骑”则指的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骑兵部队。这里的“交河”,可能是一条河流的名字,也可能是某种特定地理环境的象征。 - “衔枚半夜过”描绘了士兵们在夜间悄无声息地行军的情景。"衔枚"是指口中含着枚子,以防止发出声音;“半夜过”则说明这是在深夜进行的
【注释】 (1)送沈太守之云南:送沈某去云南任太守。沈,指沈君衡,字君衡,曾任御史中丞。 (2)滇阳:即今云南省会昆明市。南望迥:遥望着远方的云南。 (3)五马引双旌:古代官员乘车时前面有两匹马,马前悬挂着一个长竹竿,竿上系着一旗,称“车盖”,上面插着用五彩丝绳结成的花结,表示地位高贵。这里用五马、双旌比喻沈君衡的身份。 (4)鸟道云边断:形容山路险峻,云雾缭绕,好像被一只鸟切断了一样。
【注释】 离弦兼楚调:指琴声。楚调,古琴曲名。 忍向醉时闻:不忍在醉酒的时候听。 连岁长为客:连年作客在外。 他乡更别君:在异乡更与朋友离别。 鸥波明夕照,雁字写秋云:比喻自己像大鸟一样飞过水面,像大雁一样排成一字飞行,以表示自己不忘故园的思念。鸥波即大浪,雁字即雁阵。 迢递还乡梦:形容思乡之情深而长。迢递,远貌。 相随过海门:指诗人将永远追随友人而去。海门,山海关外入海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朋友南归时所作。首联“百年同旅寓,大半在殊方”,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而他们现在却要分别去到不同的异地。颔联“白发羞明镜,青山问故乡”,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颈联“落霞秋水阔,新雁暮天长”则是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祝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安得随君往,溪南访草堂”则展现了诗人希望再次相聚的愿望。 译文: 我们一生同行,大部分时间都在不同的地方
【注释】: 候馆停杯处,扁舟欲发时。 候馆:指旅馆。停杯:饮酒作别。扁舟:小舟。发:出发。 归帆投远浦,斜日隐层陴。 归帆:乘船归来的帆船。投:靠近。远浦:远处的水边。层埤(pi 同“堤”):高高的土堤。 暑退秋来早,潮生月上迟。 暑退:夏天结束,暑热退去。秋来:秋天到来,天气转凉。晚:傍晚。 潮生:潮水上涨。月上迟:月亮升起得晚。 经行逢胜概,都付酒兼诗。 经行:经过。胜概
这首诗是拟唐代的塞下曲。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秋霜剑在腰,曾事霍嫖姚。 注释:秋天的霜雪落在腰间的宝剑,曾经侍奉过霍嫖姚将军。这里的"霍嫖姚"是指汉代名将霍去病,他以英勇善战而闻名。 2. 诸将威无敌,全军气不骄。 注释:所有将领都威风凛凛,无人能敌;全军士气高昂,没有人感到骄傲。这里的"诸将"指的是军队中的将领们,他们的威武和气势无人能敌,而全军则充满了高昂的士气
拟唐塞下曲九首·其九 十五去防秋,于今已白头。 一身犹是卒,诸将久封侯。 部伍嫌羸病,亲知识壮游。 寒灯孤戍里,挥泪看吴钩。 注释: - 在唐代,塞下曲是一种边塞题材的乐府诗题。此诗是模拟唐代边塞曲的风格而作。 - “十五去防秋”指的是年轻的士兵被派往北方边疆,执行防御任务。 - “于今已白头”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士兵们因长期征战而变得白发苍苍。 - “一身犹是卒”意味着士兵们虽然年纪渐长
塞马啸悲风,旌旗惨澹中。 卫青持左钺,李广在前锋。 壮士俱亡命,朝廷重论功。 将军承宠诏,天子锡新封。 【注释】: 1. 塞:边塞,边境地区。 2. 悲风:形容风吹得凄凉悲伤。 3. 惨澹:昏暗、阴暗的样子。 4. 卫青持左钺:指卫青手持左方的大斧(即大钺)。古代兵器中,斧头是用来杀敌的,所以被称为“钺”,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武器。这里用来比喻卫青英勇善战,为国争光。 5. 李广在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