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政
诗句原文: 万卷芸香里,萧斋绝点尘。 须知调鼎客,原是断齑人。 译文: 在藏书万卷的书堂中,我独自享受着宁静与清净,远离了世俗的喧嚣,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海之中。我知道,那些能够调弄鼎锅之妙手并非寻常之人,他们的智慧足以让琐碎的食物变得美味无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书堂中独处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知识、学问的深深敬仰和追求。诗人通过“万卷芸香里”和“萧斋绝点尘”,形象地展现了他沉浸在书海之中
【注释】 闲登溪上楼:在溪上楼中悠闲地登高。返照:日光反射。榜声:船夫摇橹的桨声。前滩:江流前面的沙滩。白鸥:白色的鸥鸟。 【赏析】 《李源十景》是晚唐诗人李源的作品。诗的前两句写登上溪头楼上所见景色。第三句“何处榜声来”,点明舟行之声,而以问语出之,既表明诗人伫立凝望之意,又暗示舟行的动态。第四句“前滩白鸥起”,点明舟行之处。这四句写登楼所见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夕阳西下,江边小楼上
```plain 日日栖空馆,呼童扫径苔。 飘然骑鹤侣,时自海东来。 注释:每日在空寂的道院中栖息修行,召唤孩童清扫庭院中的青苔。悠然自得地骑着仙鹤,时而来自遥远的东方。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宁静的生活和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首句“日日栖空馆”,表达了诗人日夜修炼、追求高洁品质的决心;次句“呼童扫径苔”,则展现了诗人与世俗生活的疏离,以及他对于自然、简朴生活的喜爱
【注释】 云碓倚东陇:指山上的石臼。碓,舂米的工具,用石制。 远响一洲隔:指远处的回声在洲上被隔断。 空林烟火生:指树林中的火光闪烁不定。 晨炊待香白:指早晨的炊烟袅袅升起,等待着香气飘散。 【赏析】 这首诗写于李源任山南节度使时,描写了诗人在朝霞映照下的田园风光及农家的生活情景。诗的前两句是说,山岭之上的碓臼依偎着东边的山垄,那悠远的舂米声从对岸传来,仿佛隔了一个洲似的。“云碓”,即石碓
【注释】: 1. 李源的十景诗中以竹径清风为六。 2. 竹径:竹林中的小道。 3. 琅玕(láng gān):一种美玉,比喻竹子。 4. 森森:形容竹子高大茂密的样子。 5. 出墙外:从墙外长出来。 6. 一轮秋:秋天的景象。 7. 天籁(lèi):指自然界的美妙声音。 【翻译】: 竹林中有一条小路,道路两旁长满了竹子,它们高耸入云,仿佛是从墙外生长出来的一样。有时候,在秋天
玉簪花,一种名贵的花卉,以其冰清玉洁的姿态与翠云般的花瓣闻名。在这首诗中,玉簪以它的美丽和高洁被赞美着。程敏政通过其诗《元夕灯诗十首应制 其六 玉簪》将这种花描绘得生动而富有诗意。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 诗句解读: 1. "一种名花号玉簪":这里的“玉簪”指的是一种美丽的花朵,它的名字来源于其如同玉石一般的质地和色泽。 2. "冰容斜倚翠云衾":形容玉簪花的姿态优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内容来判断正误。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碧桃枝上桃花盛开的景象。诗人从嗅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的美艳。“暗香吹不断”中的“暗香”,既指桃花本身散发出来的香气,也指春风中飘荡的花瓣所散发的香气。这里的“暗”字是写花香不是写桃花颜色。而“掌上舞回风”则形容了桃花的飘逸轻盈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银缸分出影参差: - 银缸:银色的灯笼,通常用于照明或装饰。 - 分出:分开出来。 - 影:影子。 - 参差:不整齐的样子。 - 译文:银色的灯笼里映出了影子,影子是参差不齐的。 2. 旋点朱英上绿枝: - 旋点:快速点上。 - 朱英(红色):红色的花或果实。 - 上:放置到。 - 绿枝:绿色的树枝。 - 译文:红色的食物被迅速地放在了绿色的树枝上。 3.
海子 十里城阴道,西湖一派分。 秋晴沙岸尾,时见白鸥群。 译文: 十里长的城道旁,西湖水波分成两派。 秋天晴朗的沙滩尽头,时常能看见成群的白鸥。 注释: 1. 十里城道:指京城的十里长街。 2. 西湖:指的是杭州西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3. 一派:指西湖的水分为两条支流,这里特指西湖中的两条主要支流。 4. 秋晴沙岸:秋天晴朗的天空下,沙滩上的景色。 5. 时见白鸥群
【注释】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灯诗十首应制:《全唐诗》收有《灯诗十首》,是唐代宗李豫为应和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正月十五日夜在华清宫里燃灯张乐的盛事而作的应制诗。牡丹:唐代称牡丹花为“国色天香”。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唐代宗李豫应和唐玄宗元夜燃灯之盛事。此诗写元夜游兴之浓、赏花之欢,与前九首相比,可谓不同凡响。 首句“曾烧银烛照红妆”,用“曾烧”二字,说明这是一次盛大的灯火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