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流芳
【注释】 一龛:一尊佛像。 无暑亦无寒:没有炎热,也没有寒冷。 树下溪边:在树下、溪边。 任意安:随性安居。 忽卷:忽然展开。 芦帘:用芦叶编成的帘子。 山色:指山的景色。 旧疑团:旧时的疑难问题,这里指心中的疑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次慧法师的赞美。诗中表现了次慧法师的生活态度:无论炎热还是寒冷,他都以一个虔诚的僧人自居,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随心而动。他在山下溪边,树下安然度日
塘栖道中题画将寄九仙东来步步逆风行,暂借东风半席轻。 明月见君成一笑,两峰晴色早相迎。 注释: 1. 东来步步逆风行:形容行走艰难,步步为营。 2. 暂借东风半席轻:暂时借用微风,使得前行较为轻松。 3. 明月见君成一笑:比喻见到朋友时露出的愉悦笑容。 4. 两峰晴色早相迎:远处山峰在晴朗的天空下显得格外美丽。 赏析: 《塘栖道中题画将寄九仙》是明代李流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注释: 不耽恋尘世的俗念,迷恋山间的美景烟霞(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 谁还说出山的僧人另有自己的家呢?(这一句是反问) 春色已经十分了,将九成十都给了桃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景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诗。诗人在这首诗中,以“不眈尘俗”起兴,抒发了对尘世繁华的淡泊,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接着以“谁道山僧别有家?”为结,表达了自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后,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变化的描述
诗句输出: ``` 扇头见林天素诗画因次其韵 ``` 译文输出: ``` 在扇子上看到林天素的诗和画作,我便依此作诗。 沙河边的柳色已经知晓秋天的到来,有多少富丽堂皇的宫殿位于其上。 我曾向金陵门外望去,莫愁湖的水波真是让人心生忧愁。 ``` 注释输出: ```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
注释:在千重万叠的山涧中,山绿树青,空色之间。我奇怪为什么灯前还要夸耀泼墨。徐村的人昨日还在看这些山呢。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对自然的深深眷恋之情
【注释】 千帆:无数船只。光开:指日出时,太阳的光芒四射。城摧:城墙被潮水冲毁。鞭马:驱赶马快走。却:忽然。飞沫:飞溅的水花。溅衣回:溅到人的衣服上。 【赏析】 这首诗是写海上观潮的。诗人在徐村观海时,看到海上波涛汹涌,潮水涌起千层波浪,白浪滔天,万舟齐发,犹如练光四射。诗人抓住一个观潮者的角度和感受来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大海涨潮时的壮美景色。“白玉城摧动地雷”,这是说潮水冲毁了城池般的堤防
【注释】 西生:指作者的朋友,西生的僧人。上人:对高僧的尊称。舠(fú,泛舟):小船。六桥:杭州西湖的六桥。 【译文】 不要在苏堤,就在白堤,随便驾船到六桥边去。 秋风萧瑟的树林想画却无人欣赏,邀请山僧一起品味题诗的乐趣。 【赏析】 此诗是诗人和西生上人游湖时作,诗中描绘了一幅秋林景色图,表现了诗人与友人游赏之乐,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情怀。 首句“不向苏堤即白堤”,点明游览之地
小筑清晖阁晚眺 林岫生烟水起风,湖山一抹隐雷峰。 吴歌四面渔灯乱,坐到南屏罢晚钟。 【注释】: 1. 清晖阁:位于西湖孤山上的楼阁。 2. 林岫生烟:形容树林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的景象。 3. 湖山一抹:指湖面上的山影。 4. 雷峰:指雷峰塔。 5. 吴歌:即吴地的歌谣。 6. 渔灯:渔船上点亮的灯火。 7. 南屏:又称南高峰,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作者独自登上孤山顶上的清晖阁
【注】: 六月十九日雨后风气萧爽 —— 六月十九日,天刚下雨之后,气候清爽宜人。 闻宗晓自山阴来将访之 —— 听到宗晓从山阴来访的消息。 吴山下呼兜舆自钱王祠入清波门下上吴山历十庙而下 —— 在吴山下招呼车夫,从钱王祠进入清波门,登上吴山,依次参观十个古庙。 遥见江光如银在冶 —— 远远看到江上的阳光像银色的银子一样。 江上越山翠色欲滴还登瑞石穿紫阳绕云居则湖光如匹练来扑人眼 ——
【注释】 茶熟香微冷竹炉:茶已经煮好了,香气微微地从竹制的火炉里散发出来。 芙蓉的的向人孤:芙蓉花独自面对着人开放着。 貌出孤山宝石图:描绘出西湖孤山宝石般的图画。貌:描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描写了诗人在西湖游船中看到湖中美景后,即兴挥毫,将眼前的西湖美景写在纸上的情景。 首句“茶熟香微冷竹炉”,点出时间地点,渲染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