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蕴
【注释】 “爷娘”:父母。“子”:这里指你。“端坐”:正襟危坐,即端端正正地坐着。“见咍(hāi)”,笑的样子。“我所有宝藏”:我所拥有的财富。“分付钥匙开”:我把钥匙交给你。“非论穷子富,举国免三灾”:不管贫穷的人和富有的人(都),全国都能免除三种灾难。“如意用无尽,更不受胞胎”:使用如意(一种古代的器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逍遥无障碍,终日见如来”:整天自由自在
先须持五戒,方始得人身。 注释:首先必须遵守五戒,才能得到人的形体。 有财将布施,身即不穷贫。 注释:有了财富就应该布施,这样自己就不会贫穷了。 若行十善业,闻道得天人。 注释:如果能够修行十善业,就能够达到成仙的境界,成为天人。 天人生灭福,来去如车轮。 注释:天人的存在生与死都是缘分,如同车轮转动一般无常。 有为接梵世,不及一毫真。 注释:在世俗世界中,我们的行为是短暂的
【解析】 这是一首劝人觉悟的偈语。 诗的前两句“睡来展脚睡,悟理起题诗”,意思是说,在昏睡之中,我们舒展四肢,尽情地享受睡眠的乐趣,而一旦醒来,便立刻领悟到世间的道理,于是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这里“展脚”和“悟理”“起题诗”都暗含着“睡”的意思。“醒”字在这里也隐含有“睡”的意思,因为只有当人们从睡梦中觉醒过来时,才能“悟理”。 第三句“诗中无别意,唯劝破贪痴”,说的是这首诗的内容没有其他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赠别王侍御》。 注释: 1. 惭愧好舌根:惭愧,表示自谦;好舌根,指善于言辞的人。 2. 常开大道门:大道门,指正道或真理的门径。 3. 世间三有事:世间,指人间;三事,指三个问题或三种情况。 4. 实是不能论:实,确实;不能论,无法讨论或评判。 5. 相逢唯说道:相逢,指相遇或相聚;说道,指谈论或交流。 6. 更莫叙寒温:更,加强语气;寒温和暖,形容天气冷暖;叙,讲述
注释: 世人看重的是珍宝,但在我看来却并非如此。 名声和地位就满足了我的心愿,富贵并不能让我动心。 只有享受用箪瓢饮水的清闲之乐,不追求功名利禄。 饿了吃西山的稻穗,渴了喝山泉水; 寒冷时穿着无相服(一种古代的单衣),炎热时在松下打盹。 知道人的生命是没有尽头的,因此我任运度过余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现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人生哲理诗,作者以“箪瓢”为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分析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最后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即可。 “惭愧好心王”:心肠善良的国王惭愧。 “生在莲华堂”,即住在莲花宝座上,指国王的住所。 “恒持般若剑”:经常佩带着般若剑,是佛教用语,意为“常念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梵文音译,汉译本称为“智慧”。般若剑即智慧之剑,用以镇服恶人,护持佛法。“持”为持持
【诗句释义】: 白衣不执相,真理从空生。 只为心无碍,智慧出纵横。 唯论师子吼,不许野干鸣。 菩提称最妙,犹呵是假名。 【注释】: 1. 白衣(白衣法师):在佛教中,白衣通常指的是没有特定身份的修行者或者普通信徒,这里的白衣可能是指一个普通的修行者或智者。 2. 真理(Dharma):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真实本质。 3. 空生(从空生出):佛教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人生哲理的诗偈,通过对“觉他欲打你”等情境的描述,传达了一个关于忍辱、忍耐和宽恕的人生态度。 第一句: - 诗句: 觉他欲打你 - 译文: 你发现有人想要攻击你。 - 注释: “觉”在这里是动词,表示“发现”、“意识到”。 “他欲打你”描述了一种威胁或攻击的场景。 第二句: - 诗句: 着脚即须抽 - 译文: 只要对方迈出了脚步,就应该抽身退出。 - 注释: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有人嫌庞老,庞老不嫌他。 - 注释:庞老指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望。知识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值得人们学习和追求。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耐心。 2. 开门待知识,知识不来过。 - 注释:开门表示敞开心扉接受知识。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只有敞开心扉,才能迎接知识的到来
诗句翻译 1 读经须解义,解义始修行。 - 这句意味着在诵读经典时,理解其深意(解义)是开始修行的前提。 2. 若能依义学,即入涅槃城。 - 若能够按照经文的意义去学习,那么就能够达到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一种超越生死、获得最终解脱的状态。 3. 读经不解义,多见不如盲。 - 如果不能理解经文的深意,那么即使学到很多知识也如同一个瞎子一样无用。这强调了理解和领悟的重要性。 4. 缘文广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