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蕴
十方国土皆吾宅,长者大门常日开。 有识名人守院外,无心入理见如来。 注释: “十方国土”:泛指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 “皆吾宅”:我的家在这里,这里就是我的住所。 “长者大门”:指的是佛教寺庙的大门。 “有识名人”:有见识的人。 “守院外”:守在寺庙的外面。 “无心入理”:心无旁骛地进入道理。 “如来”: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佛教寺庙的景象和其中的修行者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手法及思想感情的把握。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句押一韵。 “识业人稀少,迷途者众多”:指那些有知识的人越来越少了,而迷失方向的人却越来越多。 “苦中生乐想,无喜强弦歌”:在痛苦之中产生了快乐的想法,没有喜悦就强迫自己弹奏歌唱。 “不饮寻常醉,昏昏溺爱河”:不去喝那种平常的醉酒,只是昏昏沉沉地沉溺于世俗的爱河。 “含笑造殃咎,后苦莫由他”
【注释】 1. 不用苦多闻:不要过分地追求知识。 2. 看他彼上人:观察他那些修行高深的人(指僧人)。 3. 百忆及日用:每天的琐事都记得清清楚楚。 4. 元在一毛尘:原本就存在于微小之处。 5. 心但寂无相:只要内心保持清静,没有杂念。 6. 即出无明津:一旦从迷茫中走出来,就可以到达光明的彼岸。 7. 几许省精神:多少能减少一些精神上的负担。 【赏析】 这首诗是劝导人们要修心养性
【注释】 一念:一个念头。莲花:佛教中象征清净的佛性之花,比喻纯净无瑕的心境。 华:指花瓣。这里特指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净土:即佛教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如来:佛教中的“阿弥陀佛”,也指佛。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赠微之四首》之一。诗中用“一念”、“一华”、“一净土”、“一土”等关键词,形象地说明了佛性与心、佛与众生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佛法修行的看法和态度。 首句“一念心清净”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全诗内容,然后逐句分析每一句诗句的含义,最后再总结出诗句所表达的意思。本题中,“二乘皆曰不堪任”“上士之人智慧深”这两句是说:对于修行者来说,二乘教法不能担当重任,只有修行者才能担负起重任,而修行者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欲得神通等居士,无过无物总无心”这两句是说:想要获得神通,就要像居士那样不执着于外物,保持一颗清净的心。 【答案】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黄叶飘零化作尘,本来非妄亦非真。 - 黄叶飘零化作尘:秋天到来时,树叶由绿变黄,最终落下,随风飘散成尘土。这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和自然的循环。 - 本来非妄亦非真:这里表达了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即事物本身并不带有主观的意义或真实性。这是一种超越表象的真理观,强调了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相对的,没有永恒的、绝对的东西。 2. 有情故宅含秋色,无名君子湛然春。 - 有情故宅含秋色
注释:父亲和儿子在空荡荡的山中相守着,没有相依为命,就像寄居一样。世人只见到他们静静地坐着,却看不到他们心中的宁静。看似闲适的时候,实际上并不闲适。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人生哲理的诗歌,以父子俩在空山中的隐居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他们的日常生活,揭示了人生的真谛。父亲和儿子虽然身处空山之中,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脱离俗世,他们的生活依然充满了喧嚣和忙碌。然而,他们也并非无所事事,他们在静坐中寻求心灵的宁静
杂句其一十三 心依真智,理逐心行。 理智无碍,心亦无生。 迷即有我,悟即无情。 通达大智,诸法不成。 五神无主,六国安宁。 七死弗受,八镜圆明。 随宜善化,总合佛经。 过即已过,更莫再寻。 现在不住,念念勿侵。 未来未至,亦莫预斟。 既无三世,心同佛心。 依空默用,即是行深。 无有少法,触目平任。 无戒可持,无垢可净。 洞达虚心,法无寿命。 若能如是,圆通究竟。 注释: 1. 杂句其一十三
【注释】 说事:议论时事。 说事满天下:谓天下人议论时事者极多。 入理:涉理,即涉于事理之中。 无多:不多。 常被有为缚:常为世俗的功利所拘。 有为:有所作为,指世俗的功利行为。 何日见弥陀:何时才能见到阿弥陀佛(意译“无量寿”)? 弥陀: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无量寿”、“无量光”,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也是净土宗所信奉的本愿佛。 【赏析】 言世人议论时事,涉理甚多
注释:世人喜爱虚假的东西,却厌恶真诚;他们喜欢富人的富有,却憎恨穷人的贫穷。 唯敬三涂八不净,背却如来妙色身。 只有那些修行者,才会尊敬三涂(即三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清净的,远离了如来(指佛祖)的美妙色身